当前位置

首页 > 讲话致辞 > 晚会主持词 > 小品--我心目中的二十一世纪(精选多篇)

小品--我心目中的二十一世纪(精选多篇)

推荐人: 来源: 范本屋 阅读: 1.47W 次

第一篇:小品--我心目中的二十一世纪

小品--我心目中的二十一世纪(精选多篇)

小品--我心目中的二十一世纪

小品--我心目中的二十一世纪

人物:萧柳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

刘伟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

苏凯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

秋韵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

中年女教师

女博土

场景:[2014年的一好范文版权所有天,萧柳独自一人在家中的电脑前上课。电脑里是一位中年女教师,正在为他上物理课。]

中:好,请把牛顿第一定律叙述一遍。

萧:牛顿第一定律就是质量不变定律。

中:错了,

萧:唉,我就是记不住这物理概念。

中:请将桌面主页翻至下一页。

萧:又要干嘛了,花头透来,

[萧柳单击鼠标。]

哎,又写作文了,(读屏幕)科技小论文一《我心目中的二十一世纪》。这篇文章怎么写,—-要求是在本世纪过半时结合现实展望未来,合理想象,字数1000字,保存在下列文件,发往以下网址……

[萧柳气极败坏地将电脑关上。]

萧:这么烦,今天的课不上了!唉,这下能找同学玩了,找谁哪,找苏凯吧!

[打键盘,输入电话号码,顷刻后,屏幕上出现苏凯。]

萧:苏凯,你在干什么啊,这么投入?

苏:萧柳,我报名参加世界电视创新竞赛,经过几轮淘汰,我已经闯入决赛了!

萧:太好了,你搞的是什么创新啊?

苏:我的题目是“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我在硅晶体中加入了新研制的物质,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提高了50,与太阳能电池效率的理论极限值只差1个百分点了。

萧:这么伟大,你可真有本事,好好准备吧,我不打扰你了。

苏:等我比赛结束,一定和你痛快地赛一场fifa2014,再见!

萧:再见,现在我找谁哪,对,找秋韵!

[打键盘,输入电话号码,一会儿后,屏幕上出现秋韵。]

萧:秋韵,我是萧柳,你有没有……?,不会你也要去参加什么创新竞赛吧!

秋:创新竞赛,不不不,我正在写一篇生物小论文“污水净化。你看,我培养了一些细菌,这杯污水经过这些细菌的处理已经变成一杯纯净水了。

萧:哇,你快成为女生物学家了。

秋:是啊,这正是我的理想啊!

萧:看来你也是一个大忙人,我只能说再见了。

秋:再见。

萧:还是找刘伟吧,不过这次不能打电话了,发道e-maii吧!

“刘伟请速来,萧一柳”ok!

刘:萧大侠,什么事,这么急找我。

萧:我找苏凯和秋韵,他们都忙着准备竞赛,只有你够朋友,一叫就到,唉,刘伟,作文写了吗?

刘:我不正想写吗,可你的一道e-mail,就把我拉到这里来了,是不是想打篮球了?

萧:真是哥们,一猜就中,咱们打球去。

[突然,电脑说话:萧柳父亲有指令,关闭电脑15分钟以后,将自动开机并上课.]

刘,萧:哪能搞啊!

萧:(苦笑)没办法,计划经济。

[电脑屏幕中出现了一个女博士。]

女:你们好,我是新来的老师。

萧、刘:老师好。

女:你们想变得聪明过人,智慧超群吗?

萧:做梦也想。

女:你想不学习而能获得无穷的知识吗?

刘:梦寐以求!

女:以前,这是不可能的,是痴心妄想。

萧,刘:现在呢?

女:请先戴上脑电波输入器,并将电极对准太阳穴。

[萧柳首先抢到]

女:好,只要你告诉我一个人名,我就能使你拥有他的思维。

萧:(急切地)牛顿,萨克斯.牛顿。

女:查无此人刘:是伊萨克。牛顿。

萧:对,伊萨克.牛顿爵士,我要和他一样聪明!

女:嘟……

[萧柳的脑子嗡了一下,原地转一圈。]

刘:你是谁?牛顿吗?

萧:不,我是天才科学家萧柳,但我和牛顿一样啦,哈哈,

刘:不可能,你物理从来没及格过,我倒考考你,你倒说说牛顿三大力学定律。

萧:牛顿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即f=ma;牛顿第三定律是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还有万有引力定律f=g(m m)/r2……

刘:神了,物理差生成了牛顿!

萧:什么物理差生,这些都是我发现的,我怎会不知?

刘:(兴奋异常)行了,快把脑电波输入器借给我。

萧:(茫然)什么……输……器?

刘:别装糊涂,天才,脑电波输入器。

萧:我还是没弄懂……

刘:莫非他真的成了中世纪的牛顿?那还算什么天才。(指着电脑)whatisthis?

萧:这,我倒没有见过好范文版权所有,要好好研究,研

第二篇:二十一世纪

二十一世纪——海洋的世纪

21世纪将是人类走向海洋的世纪。随21世纪的日益临近,如何才能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树立正确的海洋价值观和权益观,迎接即将到来的“蓝色世纪”的挑战,振兴我国海洋事业,已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面前不容回避的严峻课题。

今年是国际海洋年,本版特组织了这个海洋专版,希望引起广大读者对海洋的关注。

海洋:缔造民族的荣辱兴衰

中华民族曾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有过水秀于林的强盛时代。诞生于公元8世纪的《易经》上曾有过“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的记载。《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的齐国卿相管仲提出的“惟官山海为可耳”的政策主张,导致了中国官府垄断海盐业的状况在我国持续了两千多年。到了战国时,韩非子在总结治国经验时再次强调海洋开发的重要性,他提出“历心山海而国家富”的著名论断。

公元前5世纪,中国开始有了可供海上作战的舟师船军。比如齐、越、吴“三国边于海,而其用兵相征伐,率用舟师蹈不测之险”,从海上“攻人不备,入人要害,前此三代未尝有也”。

秦始皇、汉武帝多次“巡海”以固海上疆界。宋、元、明朝时,中国一直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船队和最先进的航海技术,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清末魏源的《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长技以治夷”的海防战略思想,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集中财力、物力,建设一支近代海军,并明确提出了建设100艘战舰、3万将士的海军建设目标,以达到“驶楼船于海外”,“战洋夷于海中”的目的。

但历代统治者一直缺乏海洋战略意识,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时轻时重,但“重陆轻海”的思想却是一贯的,并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其战略视野也一直局限于我国沿海,更多的则是在近岸海域。他们很少想到要以海上扩张来繁荣自己的国家,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控制海洋和海上交通线。即使郑和大规模七下西洋,也并非有什么经济和军事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内安诸夏,外抚四夷”,“非有意于臣服之”。但7下西洋无疑扩大了郑和的海上战略视野,他曾向明仁宗进言:“欲国家强富,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亦来自海上……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他的见解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以军事力量为后盾,以海上贸易为手段,对海上敌国实施威慑的思想,这是我国至今为止见到的早期最为深刻的海权论述,其内容竟和现代海权论如此神似,且比马汉的“海上权力”论早了近500年。但建立在传统自然经济之上的腐朽落后的封建政治和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封建文化思想,使这一海权意识没有得到发展。

特别令人惋惜的是,明朝中叶以后,正当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纷纷从海上向东扩张的时候,中国的统治者却开始实行背向海洋的闭关锁国的政策,自动放弃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海上优势。许多中外学者认为,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丧失了发展成为世界性海洋强国的机会,这无异于给殖民者让出了通往东方的海上通道,使他们得以畅通无阻地征服东南亚,最后把侵略的矛头直指中国。而中国的门户恰恰就是在这时被西方殖民者从海上打开的。

中国由此蒙受了一百多年的奇耻大辱。

“重陆轻海”的传统民族意识,不仅阻碍了中华民族跨越海洋,谋求海洋权益的步伐,同时,它也告诫人们,一个不重视海洋权益的民族早晚要挨打。据不完全统计,自1840-1940年的一百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470余次之多,较大规模的入侵达84次,入侵舰船达1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迫使清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50多个。中国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中国社会彻底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一个明显的事实使中国人警醒——在百年屈辱的历史中,来自陆地边疆的帝国主义入侵远不如海上入侵的多。单纯的陆地入侵有的遭到顽强抵抗,有的以失败告终。

反观海上方向,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以坚船利炮武装,具有一定的军事装备优势;另一 方面中国海防废驰,装备落后,既无与敌争锋的能力,又无决战海上、力争海权的思想,以 致藩篱尽失,门户洞开,使中国陷入任人宰割的境地。

沉痛的历史教训给人们许多深刻的启示。首先,有了强大的海上力量,海洋就是陆地的 屏障,富饶的海洋才可能成为造福民族的宝库;反之,海洋不仅不能造福人民,还会成为帝 国主义侵略扩张的海上通道和门户;其次,没有海洋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兴盛未来的民族; 没有海防观念的国防,是不堪一击的国防;再次,一个濒临海洋的大国,如果没有足够的力 量捍卫它的海洋权益,就无法长期保持其大国、强国的地位;一个企望和平发展的民族,一 旦忽视了国防力量的增强,就经不起历史的筛选,整个民族的悲剧亦在所难免了。

海洋:世界经济的“蓝色动脉”

海洋被誉为国际贸易的“蓝色动脉”。历史上西方列强的激烈海上斗争几乎都与“保

交”和“破交”紧密相联。二战后,世界人口骤增,一些国家消费水平空前提高,加之自然 资源分布不均,各国发展速度上的差异,使国际间分工和专业化协作逐步扩大,各国经济上 互相依赖,相互制约,从而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据统计,在国际贸易运输中,80%以上 是由海运承担的。这主要是因为海运具有运量大、能耗少、运费低廉,以及劳动生产率高等 优点,这是其它运输方式所无法取代的。

目前,石油已成为世界主要能源,自60年代以来,海上石油的运输量增长十分明显。 进入80年代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能源形势继续恶化,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持续增长。目 前,美国石油消耗主要来自中东。有专家估测,到本世纪末,美国60%以上石油将来自中 东,这些石油要全部通过海上通道运往美国;对日本这样资源贫乏的经济大国来讲,其能源 形势则更为严峻:其原油的99.6%、天然气的95.4%、铁矿石的99.9%、铜矿石98.1 %、铝矿土100%依赖进口,甚至连食盐的90%也依靠进口。

西欧虽然年产石油2亿吨,但年消耗量高达65亿吨。70年代,西欧所需石油2/3从 海湾进口,最高峰的1974年曾高达71%。北海油田投产以来,西欧自给力提高,从海湾进 口石油逐渐减少,但仍需45%。随着北海石油自然递减,开采成本越来越高,西欧依赖海 湾石油的程度将有增无减。因此海运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西方各国的石油供应和其它战略 物资的进出口,其对世界经济正常运转所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海洋:资源宝库

资源是国家经济的血液,是军事争夺的焦点。当前,有限的传统资源已经无法满足经济 发展的客观需求。据罗马俱乐部的乐观预测,全世界现有资源的储藏量大约还可供人类使用 500余年,地球上可耕地面积只占地球总面积的4%,而全球总人口到2014年将达到87 亿。资源的严重匮乏,迫使人们去寻找新的资源。海洋,正是未被利用的资源宝库。

占地球总面积4/5的海洋,蕴藏着远比陆地丰富的资源。如:

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能资源、化学资源、海水资源等等。据估算,仅海洋生 物资源就可以满足地球上300亿人口全部蛋白质的需求。海洋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矿产资 源,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煤、铁、铀、锡、锰结核、热液矿等,据估算,每一立方公里 的海水中含有价值达10亿美元的各种贵重金属。另外,海洋能也是一种不可低估的资源, 如潮汐能、波能、温差能、海流能、盐差能等。这些都可以转化为电能和机械能,理论储量 约为1500多亿千瓦,可开发利用的约70多亿千瓦,相当于目前世界年发电量的十几倍。由 于海洋是一种再生资源,没有穷尽,没有污染,所以,尽管目前成本还较高,尚不能大规模 的开发利用,但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被视为21世纪的资源。

从全球范围看,的确有不少国家从海洋中“打捞”到不少的财富、机遇与希望。随着海 洋科学和海洋工程的发展,沿海各国开发利用海洋的规模日益扩大,给国家带来了显著的经 济效益,并迅速改变了一些国家的地位和实力。英国由于二战中受到削弱,加上战后殖民地 体系的分崩离裂,使其沦为一个二流国家,经济一落千丈。但其靠开发北海油田一举振兴了 经济,不仅偿还了外债,平抑了通货膨胀,还使自己由石油进口国变为出口国,综合国力也 得到了一定的加强。早在60年代末,美国政府就出资组织近千名科学对海洋问题进行研 究,提出在未来数十年内,美国能否充分合理地利用海洋,将会深刻地影响到美国的安全和 经济地位。70年代初,美国的海洋开发收益仅306亿美元。80年代,其先后向海洋开发事 业投资了1000亿美元,到了80年代中期,其海洋开发利用的收益已达3400亿美元,相当 于当时我国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其它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前苏联等也在发展海洋经济 中大获丰收。近些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跻身于海洋开发的行列。挪威本来是个穷 国,通过开发海洋石油,一举摘掉了穷国的帽子,成为北欧富国之一。事实表明,海洋资源 已成为许多沿海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

目前世界人口已达50多亿,并且正在以每秒钟净增150人的速度迅速增长,到本世纪 末世界人口将达到60多亿,下一世纪人口将增至100亿以上,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 高,人们对资源的需求也将不断加大。换句话说,人类对海洋的依赖将越来越大,21世纪 将成为“耕海牧洋”的世纪。

海洋:既是屏障也是跳板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濒临海洋。据美国军事侦察卫星侦照的资料显示表明,世 界上大约有1/2以上的人口,200多个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3/4集中在狭长的沿海 地带。据统计,全球70%的工业资本和80%的人口集中在距海岸200公里以内的沿海地 区。这些地区的安全和稳定直接关系到各沿海国家的根本利益。海洋作为屏障,掩护着这些

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市和地区。但海洋又不是不可逾越的“护城河”,对于一个不重视海洋, 又没有一支强大海军和稳固海防的濒海国家来讲,海洋相反会给侵略者提供一个从海上入侵 的坦途。所以,要想把侵略者拒于国土之外,就必须建立起稳固的海防。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半个世纪以来,局部战争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其中,很值得人 们深思的一点是,地面战争风险大,而且绝大多数地面战争久拖不决,进攻一方常都未能达 到预期目的。如:美国侵朝战争、侵越战争、前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以及两伊战争等等, 都是打了许多年,泥足深陷,包袱沉重,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进攻者最后还是以失败告 终。可是80年代以来爆发的几场海上局部战争,不但持续时间短,风险和代价小,而且进 攻一方基本上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如:

1982年的马岛战争,英国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仅用3天的时间就从本土派出特混 舰队,紧急驶往13000公里以外的马岛海域。一周后率先进入战区的英国核潜艇就开始对马 岛周围200海里海域实施封锁。20多天后,英军就完成了对马岛的海空立体封锁。在夺取 制空、制海权后,英军一举登陆成功。英军依靠海军的强大实力和快速机动能力,为夺取马 岛战争胜利涤讪了基础。

1991年1月17日爆发的海湾战争,主要目的是为了争夺对波斯湾地区石油的控制权。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进攻科威特的当天,美国的“独立”号航母就驶往波斯湾地区。 随后,多国部队的舰艇封锁了伊拉克的海上通道,使伊拉克与世隔绝。战争中,多国部队的 海军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战局的发展。

正是由于海军作战能力的迅猛发展,增大了各国在解决争端中使用海军力量的选择性。 对于防御者来说,来自海洋方向上的威胁也随之增大了。从军事上看,海洋既是进攻者的跳 板,也是防御者的天然屏障。为了有效地保卫国家海上方向安全,各沿海国家都在致力于加 强海上方向的防御作战准备,扩大防御纵深,加强防御作战力量和海战场建设,以便为国家 的安全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海上环境。

海洋:权益斗争的焦点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海洋利益关系着国家的荣辱,并且已经成 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民族问题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哪国谋高一着就能取 得战略上的主动,哪个国家麻木不仁,就会陷于被动。所以说,国际海洋权益斗争的问题已 经到了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时候了。

我国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我国有大陆海岸线18000多公里;500平方 米以上的岛屿有6500多个,面积达8万多平方公里,岛屿岸线长14200多公里。在这片辽 阔的海域中蕴藏的丰富资源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当前这场世界性的海洋争夺战中,我国的海洋权益受到严重 侵害。一是岛屿被侵占。在我国东海方向,日本违背中日两国关于将钓鱼岛主权暂时搁置的 承诺,一些右翼团体和极少数地方议员频频登岛,企图造成既成事实,并试图以该岛为起 点,与我争夺东海部分海域;在我国的南海方向,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但一 些周边国家已陆续侵占了我40多个岛礁。二是海域被分割。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

属我国管辖的海域绝对面积竟仅和日本差不多,比印尼还要少(印尼为541万平方公里), 海陆面积之比也小于海洋邻国。但我国周边一些国家先后发表声明,单方面宣布海洋专属经 济区的大陆架,造成我国120-150万平方公里海域为争议区,占我国应管辖海域的50%, 相当于陆地争议面积的8-9倍。三是资源遭掠夺。一些国家非法在我东海大陆架上勘探油 气资源,在黄海海底进行石油勘探;在南海海域,周边国家已打井500多口,其中在我传统 海疆线内近200口,攫取我大量油气资源。特别是海湾战争以来,许多国家把购油的目光移 向南海周边产油国,从而刺激了有关国家加快开采步伐。此外,我国海域内的大量渔类资源 也遭到一些周边国家的掠夺,年偷捕和掠捕量相当于我国年渔业产量。从某种意义上讲,哪 个国家在海洋开发和利用方面先行一步,那么,那个国家就不仅能为自己的民族赢得巨大的 利益,而且实际上也就为本民族争取到了下个世纪的战略主动权。所以,为了中华民族的未 来,我们必须重视海洋问题,把保卫和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作为今后我国战略指导思想的 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篇: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1概述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受到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自1995年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建成后,全国各大专院校和一些中学的校园网建设已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校园网的建成和使用,对于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质量,改善教学和科研的条件,加快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开展多媒体教学与研究以及使教学多出人才,出高精尖人才,使科研多出成果,出一流成果,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国家教育部已在2014年开始实施“校-校通工程”,基本目标是:“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基于以上原因,山西省高级技工学校从2014年开始建设校园网。

1.1校园网应用系统现状分析

(1)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专门针对技工学校开发的lotus办公自动化系统,基本满足了网络办公替代普通办公的需要。能够实现对各种需求的查询、处理、添加等操作。

(2)电子图书馆选用了北京师范大学海擎翱图教育文化有限公司生产的多媒体电子图书馆系统平台,托管到网络中心。

(3)校园网站已经建成,并与internet连接,对内可以通过校园网访问internet,查询信息,学习等,对外达到宣传扩大影响的作用。

1.2校园网应用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

一个完备的校园网应在教师备课教学,学生学习,教务管理,行政管理,图书资料管理,资源管理,对外交流等方面发挥辅助,支持功能,并通过与广域网的互联,实现校际间的信息共享与因特网的连接。通过与宽带数字卫星相联,实现远程教育。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日常办公,内外交流各方面提供全面,切实的支持。

1.3校园网应用系统建设的原则

在综合考虑省交通厅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的要求,以及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要遵循以下原则:

(1)有特色,实用可行性

不同的学校有各自的特殊性,交通技工学校不同于一般的大中院校,因此,其应用系统的建设要有针对性,要突出其特色,符合交通技工学校的特殊要求。

(2)统筹考虑,信息共享

缺乏全面考虑,造成资源浪费是当前校园网应用的一个误区,因此,应用系统的建设要实现高水平的信息资源共享和跨平台的信息资源访问,不仅要向全校不同部门的资源共享。还要

解决各部门已有的或将建立的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

(3)包容性和可扩展性

系统的可扩展性应包括已有系统和在今后系统软硬件扩展时。能有效保护已有的投资,特别是应用需求变化是,有一个较好的应用平台,能容易得加以调整。系统易于扩充升级,既能满足当前的业务需求,又为今后的扩充留有空间。

(4)系统简洁,易使用,易维护适用非计算机人员使用

应用系统的设计应符合日常运作的需求,功能完备实用,简单易学,界面友好清晰。

(5)可靠性,安全性

1.4校园网应用系统分析

对一般标准的校园网络的应用进行分析考虑,借鉴吸收,结合本校的办学特点,将本校校园网应用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信息系统

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计算机为工具,对学校管理信息进行处理的人-机系统。它能及时准确的反映学校各项工作的当前状态,能利用过去的数据统计分析,能从全局出发辅助学校各职能部门以及校长管理学校,它能大大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实现网上办公,学生教师管理,网上招生,财物,后勤管理等功能。

(2)电子图书馆

把大量的图书资料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光盘或磁盘上,一方面可以降低学校拥有图书的成本,另一方面将大大方便学生和老师对资料的查询,检索,提高效率,而且教师和学生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随时远程访问电子图书馆的电子图书,即使图书馆没有开放的情况下也能够查到需要的图书。

(3)多媒体教学系统

在教室,会议室安装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和音响系统,由原来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形式变为多媒体的形式。利用声,光,电技术用造一种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利用网络技术把校园网的资源引入课堂,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增强学习的效果,方便直观教学和演示。

(4)校园网站

校园网站分为internet,和intranet。在intranet上可实现以下服务功能:电子公告,网上论坛,个人主页,网上课堂等。学校可以把信息上internet,让全社会共享自己的教学资源,同时起到宣传自己扩大影响的作用,同时可以共享internet上的资源。

(5)ftp服务

简单的说,ftp的作用就是让用户连接上一个远程计算机,察看远程计算机的文件,并把文件夹安从远程计算机上拷到本地计算机,或把本地计算机的文件送到远程计算机中去。

(6)计费系统

校园中有学生,老师,网络管理人员等不同身份的人,我们希望能对校园网中用户访问internet,intranet进行集中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这些管理控制中计费是很重要的内容。

(7)vod视频点播系统

建立学校的视频资源库,教师或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系统随意点播自己需要的视频节目,既可以满足教学中对教学影音资料的需求,也可以丰富教师和学生的课余生活。

(8)教学信息资源库

整个校园网的软件应面向资源,如果说硬件是高速公路、软件是汽车,那么资源就是货物,三者的有效整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园网。目前校园网应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资源缺乏,这里的资源可以是教学资源如图片、声音、视频、动画、文字材料;可以是图书资源;也可以是如教案、试题、论文等形式的教育资源;还可以是 internet上的新闻或资料。这些资源既有商品化的,也有学校自己产生的或收集的,同时把 internet 作为最大的后备资源。

(9)校园一卡通

校园智能卡可供学生用于校园内部处理杂务,购买食品、饮料、书本,借阅图书,查资料,打电话,洗衣等。学生只需在相关银行开设帐户并存入金额,即可启用其电子钱包功能,可反复充值,也可在银行提款机提取现款。“校园一卡通系统”可真正意义地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此种管理模式代替了传统的消费管理模式,为学校的管理带来了高效、方便与安全。一卡通系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校园信息化提供信息采集的基础工程之一,具有学校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部分功能。

第四篇: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和中国

专题七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和中国 一、国际形势的特点

对于当前大国关系和国际形势,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

1、2014年10月,高盛公司提出了一个“金砖四国”(brics)的概念,指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等四国正成为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国,并在报告中指出,在未来 50年时间内,金砖四国将成长为世界主要的强大经济体。

2、2014年底,高盛公司又推出“新钻11国”(next-11,简称n-11)——成长潜力仅次于金砖四国的11个新兴市场,包括巴基斯坦、埃及、印度尼西亚、伊朗、韩国、菲律宾、墨西哥、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土耳其和越南。

3、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五个国家,并组合他们的英文首字母,称之为vista,又称“展望五国”,是继金砖四国后又一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

4、g8(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会议的演变。

5、g8+5(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的模式自2014年启动以来,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6、g20(发达经济体成员包括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盟。新兴经济体成员包括中国、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南非、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俄罗斯、土耳其)

(二)大国关系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1、美国

(1)伊拉克战争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伊拉克战争导致美欧关系出现裂痕。

——美国和伊斯兰国家的关系会出现微妙变化。 ——伊拉克战争严重损害到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威信。

(2)美国大选对美国外交战略的影响

第一,美为其世界霸权谋求制度和保障、建立单极世界秩序的战略目标不会改变。

第二,美加强对国际地缘政治中敏感地带控制的方针不会改变。

第三,美倚重军事优势加紧争夺国际战略制高点的趋势难以改变。

(3)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是美国经济的衰退,将严重的影响(转载请注明来源)全球经济增长。

二是次贷危机严重的影响国际贸易和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国家。

三是次贷危机可能会减少全球的对外投资总额。 四是次贷危机也进一步暴露了欧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不适应性。

(4)中美关系对世界的影响

据美国侨报报道,美国商务次长亚当斯说,美中关系足以影响世界经济格局,是解决国际经济不平衡的关键杠杆。

亚当斯15日对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发表演讲时说,中国社会安全繁荣发展,充分融入国际经济体制,履行国际职责,符合美中共同利益。

美中关系如此重要,两国经济过去几年中占据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半,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未来足以影响国际经济发展的格局和步伐。 2、欧盟 (1)《里斯本条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使欧盟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一个真正的实体。

(2)欧洲一体化深入:关税同盟、经济同盟、政治联合。

(3)欧盟东扩是欧盟实施的一项重大的地区安全战略,改变了欧盟的地缘安全环境,对欧盟与俄罗斯的安全关系带来诸多新挑战。 3、日本

(1)参拜靖国神社

一是催化中日民间对立情绪 二是出现了“经热政冷”的局面

三是加深中国对日本“入常”的疑虑 3、日本

(1)参拜靖国神社

一是催化中日民间对立情绪 二是出现了“经热政冷”的局面

三是加深中国对日本“入常”的疑虑 (2)钓鱼岛问题

钓鱼岛问题是中日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目前虽未影响中日关系的大局,但今后很可能是中日关系所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

(3)台湾因素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首先台湾对中日两国以及中日关系的意义重大。 一是对于祖国大陆来说,台湾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

二是对于日本来说,台湾在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上具有很高价值。

三是日台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日本在台湾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

四是在中日外交博弈中,台湾因素作为可以牵制中国的筹码,对于日本来说深具利用价值。 其次台湾问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重大。

一是日台关系频频抬升,进入重视政治交往的新阶段

二是日本跟随美国对台湾在军事上的特别照顾 三是台湾的分裂势力不断向日本示好,以期取得国际支持和台独资本,这种消极因素为中日关系增加许多变数

四是回应台湾分裂势力的积极活动,日本国内的亲台势力也企图突破日台关系框架,发展与台湾的实质关系,为两岸统一和中日关系设置障碍

(三)中国因素越来越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1、朝核问题

在朝核问题上,中国有非常明确的基本立场和主张,即:维护朝鲜半岛无核化,通过对话和平解决,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

在第一次朝核危机中的中立立场:作为朝鲜的近邻和在东北亚地区有重要切身利益的大国,中国政府采取了静观其变的态度,表明不愿干涉朝鲜内政的立场。

在第二次朝核危机解决过程中,中国立足于自身“中间人”的角色, 2、达尔富尔问题

首先,中国面对达尔富尔这一举世瞩目的问题,希望能够更多的发挥作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应国际社会的要求,中国政府设立了达尔富尔问题的特别代表。

其次,中国政府为了缓解达尔富尔地区的人道危机,对其进行了实质性的发展援助及人道援助。 再次,中国政府同意国际社会提出的用一个声音说话的观点, 即尽早部署“混合行动” 。

最后,达尔富尔问题本质上是由环境、气候变化、发展等因素所加剧的种族间资源争夺,属苏丹国内事务。在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的努力中,中国和欧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3、积极参与论坛

如:中国和八国集团展开积极对话,2014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出席了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首次对话会议。近几年,中国积极参与八国集团与发展中国家的对话会议。

在2014年底和2014年3月初的20国集团(g20)两次峰会上,中国不仅是积极的参加者,而且还成为峰会的一个主角。 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一)当代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1.中国由体系外的游离者变为体系内的建设者 中国同世界的紧密联系是全方位的。对外贸易不断增加。

在经济上,国际经济活动影响不断扩大。积极参加经济组织。

中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的改变积极参与国际政治活动 在政治上,

积极参加国际政治组织。维护各国合法利益。

国内外文化内容互相渗透。 在文化上,

积极参与世界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和文化组织。

对侵略国的军事抵抗。在战争时期

对友国的军事协助和我国的军事防御。 在军事上,

战略性防御在战争时期领土与主权的保卫世界和平的维护2.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影响明显增强 国内事件对国际的影响

一是灾难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

如四川汶川大地震这场罕见的灾难给全世界上了一堂特殊的中国国情课,让世人明白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频发是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二是奥运会、世博会等盛会的成功举办具有重要意

是世界登陆中国的港湾。 是中国沟通世界的大门。 是各国展示自己的窗口。 是公众开展外交的舞台。

三是中国首次太空行走有重要意义 1.象征性意义。

2.提升国民自信心。 3.技术意义。

4.技术提升意义。

5.对于提高我国的大国地位,增强世界影响力,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有着重要意义。 国际事件对国内的影响

一是 9.11”事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五大方面:

第一,对我贸易增长的影响。 第二,对我储备增长的影响。 第三,对流入我国外资的影响。 第四,对我国汇率水平的影响。 第五,对我国利率水平的影响。 二是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 .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2 .对我国海外投资的影响。

3 .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影响。 4 .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三是全球行动推低碳带给我国的挑战

挑战之一: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 挑战之二: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 挑战之三: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

挑战之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 (二)中国模式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模式”(或曰“中国道路”、“北京共识”等),特指中国经济模式。

中国模式的实质,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的一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

信心红利

发展红利中国带给世界稳定红利责任红利经验红利 三、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机遇和挑战 (一)红利与风险并存 1.中国获得的红利

第一,比较优势原则下中国的收益。

第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

第三,有助于资金融通。

2.中国获得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1.国家经济主权可能受到威胁。

2.对中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如进口大豆、美国转基因玉米)

3. 国有金融大企业可能面临生存威胁。 4.贫富差距引起的国内社会安全问题。 (二)“树大好乘凉”但“树大招风”1.树大好乘凉 百姓:

就业稳定、收入增长,消费福利显著提高。 法制观念日益增强、社会生活更加有序。 企业:

蒙牛“投靠”央企 树大好乘凉

背靠中国车市“大树”豪华车“好乘凉”国家:

日本背靠中国"大树"好乘凉2.树大招风一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再起,中国“树大招风”二是全球货币战争背后的私利盘算中国树大招风

三是“中国制造”正面临“史上最强”的国际贸易壁垒围堵。

(三)中国模式与中国责任 中国模式的特点: 1。集中高效

2.对外开放和学习其他模式的成功特质 3.不断修正的形式

4.较强的务实性与较快的适应能力 5.渐变发展过程,稳定国内局势 6.把握全球化浪潮的机遇

7.“人口红利”和“出口导向型”经济 中国模式面临的挑战:

1. 2.“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3.民众心理问题 4.环境和能源问题

小结:全球化给了“中国模式”一次历史机遇,金融危机同样是历史赐予“中国模式”重新自我审视和转型、全面洗牌和创新的好机会。只有及时抓住机遇,以上“中国模式”的挑战和不可持续性的因素会转危为机。 中国责任 回顾历史:

一是出台了庞大的拯救经济计划,即通常说的包括四万亿人民币在内的一揽子计划。

二是政府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重点放在刺激和促进内需上。

兼有金融与经济杠杆的作用。 面向未来:

中国必须保持像过去二十年那样快速发展,才能够在未来经济总量上跻身世界“前三甲”;同时应更加重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重视精神文明同步发展。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捍卫主权的关系、建设投资与国防开支的关系。

新世纪中国需要建立新的安全观。

保障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目标的推进,保证国家领土完整和逐渐实现完全统一,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逐步发挥建设性和负责任的影响力。

总结:当代中国应对国际形势的启示 一、 准确把握时代主题至关重要 二 、密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三 、坚持判断国际形势的辩证思维 作业

1.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是什么?2.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

3.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

第五篇:进入二十一世纪

进入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重大契机下中国飞速发展,国际地位、综合影响力越来越高,在国际交往中也频频扮演着大国的形象,自然在飞速发展的情况在会对其他国家包括以美国为代表的守成大国造成经济及其其他发面的冲突。美国等超级大国的发展特别是经济贸易的强势压力对中国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不仅在经济方面,文化、科技、思想发面也会造成很大的矛盾。双方的发展越发展越会造成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在此背景下,中美两国都制定和出台了一些政策来缓和双方的发展矛盾,在2014年5月3日在北京召开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双方就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达成了共识。

首先,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有助于推动形成一股新的健康强劲的时代潮流。。其次,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具有关键引领效果,有助于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变革进程。再次,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具有积极理论意义,有助于为传统国际关系理论提供新的经验。

首先,新型的大国关系有别于以往,以致劳伦斯?萨默斯说:“现在越来越难以想象,任何全球经济问题,从气候变化,到反洗钱,再到食品安全,可以在中美高级经济官员没有建立牢靠工作关系的情况下得到解决。”其次,新型大国关系有别于其他大国关系。如二战前的英美关系,英国试图用自己仅剩的力量来保住世界霸主的地位,然而新型的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却没有给英国这个机会,英国妥协了。

中美关系是以和平共赢为基础而进行的,与前面列举的三个国家有很大的差异,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也新在此处。三大因素:中美建“新型大国关系”并非没有可能

首先,时代不同了,时代的诉求和国家战略目标当然也不同了。

第二,中美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度已越来越深。

第三,早在上世纪末,克林顿总统就曾主张要同中国“共同致力于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1.首先着力点是政治上的互信.

2.经济上的平等竞争和平衡

3.上的台上握下却牵扯着两囯更深层次的平衡........中东南海甚至拉美地区都可见到中美构建新型大囯关糸如何把握临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