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 > 毕业论文 > 本科毕业论文【新版多篇】

本科毕业论文【新版多篇】

推荐人: 来源: 范本屋 阅读: 3.44W 次

本科毕业论文【新版多篇】

本科毕业论文 篇一

题 目 试论盗窃罪中的扒窃

学生姓名 *****

学 号 *****

专业(方向)及班级 *****

指导教师 *****

职称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扒窃”一词最初并非刑法规范用语,它源于侦查学和犯罪学,是公安机关在进行侦查工作时的口头用语。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扒窃案件激增,并且以流窜作案、团伙作案、多次作案居多,扒窃手段日益多样化,甚至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绝大多数扒窃团伙形成了一种专业训练、物色对象、下手行窃、遮蔽掩护、转移赃物、处理赃物为一体的行窃链条。而且即使被受害人发现,也可以以人多势众的方式对受害人进行欺压,甚至采取暴力手段避免被害人反抗,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严重危害群众财产和社会治安秩序,也威胁到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与此同时,扒窃时间短、得手快,扒窃者逃匿迅速,如果不是被当场抓住,往往难以取证,这便加大了公安机关破案的难度。然而,在《刑法修正案(八)》未正式颁布实施以前,与扒窃日益增强的社会危害性相对应的是,我国对扒窃行为的处罚方式主要是劳动教养和行政处罚,显而易见,这两种处罚方式已经无法遏制扒窃行为的发展,必须要用更严厉的手段对扒窃行为加以打击,保护公私财产,维护社会稳定。在此背景下,《刑法修正案(八)》对传统的盗窃罪做出了修正,明确了扒窃行为正式成为盗窃罪的一种独立定罪类型,并且不受数额和次数的限制。伴随着新规定的出台,各地纷纷出现“扒窃入刑第一人”,扒窃入刑这一话题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巨大争议。随后,20xx 年 4 月 4 日,司法解释对“扒窃”的定义加以明确,但是没有对扒窃的入罪标准做出详细的规定,关于扒窃问题的分歧仍然存在,导致各地司法机关对扒窃案件的处罚不统一。因此,如何正确理解扒窃行为,并完善扒窃行为的相关立法,进而适用于司法实务,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研究意义

扒窃是对人民财产安全性与社会治安稳定性的严重侵犯,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绊脚石。我国刑法以“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为目的。扒窃入罪,既可以打击扒窃犯罪,保护民众的财产及人身安全,又可以起到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犯罪嫌疑人明目张胆地行窃,其行为常直接暴露于众人的目光之下,几乎是“阳光下的犯罪”。公众虽然目睹扒窃行为发生,但出于自身安危考虑,大多不敢站出来制止。扒窃犯罪分子通常在人群密集、流动性大的场所如车站、码头、宾馆等地寻找作案目标,犯罪对象具有不确定性,且行为隐秘性强、手段日益精细、作案速度快,使人提心吊胆,防不胜防,人人自危。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扒手在公共场所对其他受害人进行扒窃时,公众在对受害者怜悯的同时也会自觉身处随时都有可能成为被害人的危险状态之中,从而降低对公共场所安全的信任度。所以,扒窃危害的人群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对公众安全感破坏之多是其他盗窃行为所不能比拟的,从对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将扒窃行为入罪能够有效提高公众在公共场所活动的安全感。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对国外而言,“扒窃”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因此,国外并没有扒窃行为的相关研究。

对国内而言,自扒窃入刑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扒窃行为进行整理和总结,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体表现为:

第一,有关扒窃定义的研究。扒窃的定义是研究扒窃行为的理论基础。其研究成果较多,以陈家林教授的《论刑法中的扒窃》为代表,在此文中,陈家林教授对扒窃的概念进行归纳分析后提出,扒窃必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发生扒窃的地点只能是公共场所,而且只能是秘密地窃取方式,只能是针对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

第二,有关扒窃犯罪形态的研究。这一主题近年来引起了很激烈的讨论,其中,以张明楷教授所撰写的《盗窃罪的新课题》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盗窃罪是侵犯财产罪,不能将扒窃视为行为犯或举动犯,而仍应以行为人取得一定的财物作为既遂标准。张明楷教授的这一观点也是目前的主流观点。

第三,有关扒窃犯罪竞合问题的研究。提及扒窃竞合问题的文章比较少,陈志军、翟金鹏的《扒窃行为特征与追诉标准的司法认定研究》对扒窃行为与盗窃罪其他四种情形发生竞合时的处理方法作了阐述,其主要观点是:按照社会危害性、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来判定盗窃罪五种情形入罪门槛的高低。这为司法实践解决扒窃的竞合问题提供了思路。

总体看来,以上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学者们对扒窃行为的研究越来越广泛,从最初对扒窃的局部性调研拓展到对扒窃的一些概念性以及实质性的调研,为今后的法学研究创造了条件。但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对扒窃行为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从大多数文章来看,多数学者仅仅是在研究盗窃罪的同时,将扒窃行为作为一个很小的章节加以论述,涉及的范围也很有限,仅仅围绕扒窃的一两个性质讨论,还没有将扒窃的研究拓展开。

其次,对扒窃行为的评价不够全面。多数学者仅仅考察扒窃入刑的现实意义或者扒窃入刑后的困境,但对其缺陷和局限性等方面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再次,应进一步细化扒窃行为在司法实践中的解决方法,避免扒窃入刑成为一纸空文。扒窃入刑对理论界和司法界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应结合实际,更加深刻地研究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与发展。鉴于这些不足,我们还需要加强对扒窃行为的研究,以求司法机关在对扒窃进行认定的时候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论文结构及主要研究内容

(一)扒窃概述

1.扒窃的概念

2.扒窃的特征

(1)扒窃的地域性

(2)扒窃对象的特定性

(3)扒窃的公然性

(4)扒窃的社会危害性

(5)扒窃的主观恶性

(二)盗窃罪中扒窃的认定

1.扒窃与其他盗窃情形的界限

(1)扒窃与多次盗窃的界限

(2)扒窃与携带凶器盗窃的界限

(3)扒窃与入户盗窃的界限

2.与扒窃相关问题的司法认定

(1)对“公共场所”的认定

(2)对随身携带财物的认定

(3)扒窃的次数、数额和形态的认定

(三)扒窃入刑限制途径之探讨

1.起刑点的数额要求

2.携带凶器扒窃

3.“但书”的适用:情节显著轻微不认为是犯罪

4.基于人身危险性的考量:偶犯、惯犯和累犯

(四)扒窃的既遂与未遂

1.扒窃的既遂

(1)扒窃既遂的标准

(2)扒窃既遂的分类

2.扒窃的未遂

(1)扒窃未遂的理论争议

(2)扒窃未遂的认定

(3)扒窃未遂的表现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陈兴良。口授刑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xx:661-679.

[2] 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xx:876-890.

[3] 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632-650.

[4] 周光权。刑法各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375-399.

[5] 赵秉志。刑法修正案(八)理解与适用[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xx:145-163.

[6] 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500-502.

[7] 王志祥。刑法修正案(八)解读与评析[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xx:334-356.

[8] 周道鸾,张军。刑法罪名精释[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xx:768-792.

[9] 高铭暄,陈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解读与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143-157.

[10]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M].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113-150.

[11]张明楷。盗窃罪的新课题[J].政治与法律,20xx(8):2-13.

[12]郭立新,黄明儒。刑法分则典型疑难问题适用与指导[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xx:414-436.

[13]李振林。盗窃罪中的法律拟制问题研究——以《刑法修正案(八)》第 39 条的规定为视角[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xx(3):36-45. [14]陈平。对扒窃入罪的理性思考[J].政法论坛,20xx(15):77-81.

[15]陈家林。论刑法中的扒窃——对《刑法修正案(八)》的分析与解读[J].法律科学,20xx(4):95-101.

[16]文春霞。扒窃独立构罪之合理性及实务认定探析[J].法制与社会,20xx(7):285-286.

[17]贾立岩。浅谈对公交车上扒窃犯罪几法律适用的几点认识[J].今日科苑,20xx(24):179-180.

[18]车浩。“扒窃”入刑:贴身禁忌与行为人刑法[J].中国法学,20xx(1):114-130.

[19]周军岭。浅议我国刑法中的扒窃行为[J],新西部(政治与法律),20xx(15):83-86. [20]孙万怀,王丽超。扒窃入罪后的司法审慎[J],法学杂志,20xx(11):78-81. 以上内容由学生填写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说明:本表格由指导教师提供,按规定的格式成文,一式一份,存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档案袋。

本科毕业论文评语 篇二

优: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较高难度,工作量大。选题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参考)价值(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强,能全面收集关于。。。。。的资料,写作过程中能综合运用。。。。知识,全面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有一定的个人见解。文题完全相符,论点突出,论述紧扣主题。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较强;没有抄袭现象。

良: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难度,工作量较大。选题具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实践指导意义)。

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较强,能较为全面收集关于。的资料,写作过程中能综合运用知识,全面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强。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较为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但缺乏个人见解。

文题相符,论点突出,论述紧扣主题。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较强;未发现抄袭现象。

中: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一定难度,工作量一般。选题具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实践指导意义)。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一般,能收集关于。。。。。的资料,写作过程中基本能综合运用。。。。知识,全面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一般。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基本完整,层次结构安排一般,主要观点集中邮一定的逻辑性,但缺乏个人见解。文题基本相符,论点比较突出,论述能较好地服务于论点。语言表达一般,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一定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一般;未见明显抄袭现象。

本科毕业论文 篇三

摘要:探讨深入实施人性化服务在手术室护理中的重要作用。方法:术前一天由手术室巡回护士与手术医生分别到床前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并在次日术前、术中、术后充分延续。结果:通过有效沟通,使患者对次日手术流程有了一定了解,充分做好了接受手术的心理准备,大大减轻了恐惧感,对手术医生、护士增强了信任感。结论:深入实施人性服务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措施,患者在心理和生理条件呈最佳状态时接受手术对日后康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全面提升了手术室护理质量。

关键词:人性化服务 手术 护理 康复

人性化服务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整体性、深入性的有效护理模式。并以“尊重人性、关爱生命、关爱患者身心健康”为主题。手术治疗作为重大的心理性和躲体性应激源,可通过心理上的恐惧和身体上的创伤,直接影响病人的正常心理活动,从而造成心理和躯体的不适,甚至导致强烈的生理与心理应激反应,这些反应过于强烈,不仅对神经、内分泌及循环系统产生影响,而且会直接干扰麻醉和手术顺利进行,影响愈后。对手术患者实施人性化服务,将有效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体做法如下:

1、手术患者的人性化服务

1.1术前温馨访视

提起手术室,人们马上会想冰冷的色调,严肃的医生和令人窒息的气氛。患者在术前这一短暂而特定时期,存在严重紧张、恐惧、焦虑的心理反应,严重缺乏安全感。术前一天手术室巡回护士接到手术通知单后到病区向管床医生了解患者基本信息,如病史、病情、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及手术相关问题。然后由管床护士陪同到床边,有礼节的向病人作自我介绍,相互认识,面带微笑,耐心倾听其内心感受,并辅以点头表示理解。要时刻以病人为中心,尊重对方,可使用幽默鼓励的话语,向患者介绍次日巡回护士接诊时间、注意事项、步入手术室后的流程,在身体条件允许下,可带患者到手术室了解外环境,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支持和引导,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处于最佳心理状态,配合手术,在做好患者沟通的同时,适时做好家属指导,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手术室有严格的无菌制度,谢绝家属入室,术晨有1-2位家属陪同前往即可。入室后,家属可在候区或病房等候,方便及时联系。

1.2术中关心体贴

在患者进入手术间前30分钟,调节好室内温度22℃-24℃,湿度40%-60%,当患者步入室门前,巡回护士再次三查七对,核对无误将患者接进室内,为患者做任何处置时都严格按照动作要轻柔、熟练、准确的原则,为防止护士在准备器械时发出的金属碰撞给患者带来的恐惧感,我院在每间手术室都分离隔成一个器械准备室,这样一来,不同的事情在不同房间内同时进行,互不干扰。充分体现了人性化服务。麻醉后,巡回护士会立即给病人盖上一个“保温毯”,这个毯子是通过一根管子与能产生热风的机器连接在一起,因此打开机器开关,热风会从一侧吹进去,保证了患者的最大舒适感,手术即将开始时,医生和护士都会微笑着跟患者谈论一些题外话,比如“今天天气不错,我们都准备得很好了,你觉得身体有什么不舒服吗?”“一会儿手术结束后,护士会赠送美丽的鲜花给您,不知道您喜欢玫瑰还是百合呢?”这一类的话,会迅速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之不再紧张。手术正式开始后,巡回护士除了每隔几分钟询问一下患者的感受,比如是否感到呼吸困难,寒冷等,还会在患者身边紧紧握住患者手,不断地鼓励他、给他加油。并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手术顺利结束后,亲亲呼唤病人的名字,谢谢他的合作,告诉患者他配合的很好,现在就可以回玫瑰,家人正在门外等候。

1.3术后真情探视

患者经过手术后,尤其是大手术的患者,他们渴望知道自己的手术效果,由于身体受到严重的创伤,产生焦虑不安的心情。术后第2-3天对患者进行访视,询问切口疼痛、愈合情况,肠蠕动恢复情况,术后感受等,同时就患者的不适给予安慰和解释,并记录患者对在手术室内的切身感受及对护理服务的评价,并祝早日康复。

2、讨论

2.1 传统式的术前访视内容不够深入

由于术前患者心理压力较大,容易分散注意力。手术室护士工作负荷大,人员配置相对较少,使护士用于宣教的时间相对较短,从而影响术前访视效果。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人际沟通的技巧,灵活运用,拓展访视内容与患者建立充分的信任关系,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2.2传统式的手术间布局不够合理

患者在手术室内心情十分紧张,会密切关注室内发生的一切事情,包括对声音的敏感程度,若我们的所有的操作都在室内进行尤其在准备器械时发出的叮咣声响,会给患者带来强烈的恐惧感,因此若能将空间分隔开来,则会消除此不足。

2.3传统式的手术室内温度与患者所需温度不易调整一致

麻醉后,患者血流速度变慢,体温降低,常会感到寒冷,然而,手术室内温度又不能太高,否则一来,细菌容易繁殖;二来,裹着厚厚手术服医护人员会感到燥热;三来;医护人员汗水还可能造成污染。为此,给患者加盖保暖毯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3、结果:

3.1在巡回护士的全程人性化服务的实施下,在手术医生的鼓励下,患者身心得到了充分放松,为今后的身体康复提供了有利保障。

3.2通过实施人性化服务,让护士得到了患者的认可与信任,增强了沟通能力,也增强了今后工作的热情度,激发了学习热情。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也使手术室整体素质得到改善从而达到了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的目的。

3.3为了提供最人性化的服务,医生与护士拥有共同的信念,在此期间配合默契,加强医护通力合作精神。

深入实施人性服务是需要手术室护士想患者之所想及患者之所及的过程,充分发扬奉献精神的过程,是一项精神层面的工作,因此要达到患者在术前拥有最佳的心理状态,护士必须在每个细节都做好百分之百的努力,因人施教,使患者以最佳心态配合手术。提高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贺大菊。术前访视对手术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xxxx医学,xxxx.23(2):128—129。

钱玉秀。中日两国手术室护理的比较[j]。实用护理杂志,xxxx,17(12):17-18.

陈翠屏。术前访视的现状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xxxx,17(3):55

本科毕业论文自我鉴定 篇四

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在即,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有渴望、有追求、有成功也有失败,我孜孜不倦,不断地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矗。现回首三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

从刚跨入本科时的失落和迷茫,到现在即将毕业时的从容、坦然。面对未来,我知道,这又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挑战。这除了有较强的适应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外,更重要的是得益于本科三年的学习积累和技能的培养。

在社会实践方面,我不怕辛苦,不怕困难,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参加校内的活动可以认识到更多的同学,也就增加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向其学习的机会,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学到别人的长处,认清自己的短处。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缺点,但关键是能否正视并利用它们。

三年来,我不断的自我反省,改善自身不足之处,为祖国的优教事业贡献自己的热血与青春!为人处世上,我坚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若要人敬已,先要已敬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建立在理解与沟通基础之上的。由于待人热情诚恳,所以从小学到现在一直与同学和老师相处得很好,而且也很受周围同学的欢迎,与许多同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通过这三年的学习使我懂得了很多,从刚进学校时如张白纸的我,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坎坷。

本科的毕业论文 篇五

摘要: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有助于培养能满足中国外贸转型升级需求的外贸人才。因此,分析国贸本科毕业论文常见的质量问题,探讨造成这些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四条建议。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国际贸易;质量问题;原因分析;对策

在国内商务成本上升和国际需求不旺的双重制约下,中国外贸正遭遇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挑战,亟待转型升级。外贸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质量迫在眉睫。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国贸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独立思考品质,以及增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有关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下滑乃至沦为“鸡肋”的论调甚嚣尘上,一些失望之极的教师甚至建议取消毕业论文。本文认为,取消本科毕业论文会导致本科生失去培养自身能力的宝贵机会,恐为不妥;我们应该着眼于改进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以使其达到提升学生素质的预期目标。本文拟阐述国贸本科毕业论文常见的质量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些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提高论文质量的解决方案。

一、常见的质量问题

1、选题不当。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刘国华和张伟东,2014;田洪和陈绍友,2014)。选题直接决定了论文的价值和写作效率。选题的本质是提出有价值的、有趣的研究问题。然而,不少学生因为忽视论文选题的重要性或者是因为缺乏“问题意识”(张煜,2011)而出现盲目确定题目的现象。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选题陈旧。全球经贸环境日新月异,国内政策导向也时有调整,这为国际贸易研究提供了许多鲜活的话题。但是,一些学生对经贸实践的最新变化知之甚少,以至于他们选题时高度依赖教科书,选择了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譬如绿色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等。我们认为,除非有新的切入点、新的研究方法或者他人未能提供的富有启示意义的经验证据,这类陈旧的课题都不应作为选题对象。这是因为陈旧的话题不仅无法引起教师甚至学生本人的兴趣,而且容易使得写作陷入低水平重复、缺乏研究价值的困境之中。第二,选题过大。有些学生的选题过于宽泛,涵盖面过广。他们误认为选题越大,写作难度就越低,而且论文越有价值,殊不知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例如,有学生以“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问题研究”为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宏观政策、进入模式和风险控制等多项课题,我们是绝对不可能在一篇本科毕业论文中把这个宏大的议题讲清楚的。第三,选题过难。部分学生在选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理论功底和对研究方法掌握程度,一味地去选择吸引眼球但很难写的问题去研究。譬如,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单向升值,在这种情况下各界都非常关注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于是,一些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就专门研究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这个话题虽然有重大意义,但它显然超出了本科生的写作能力。第四,选题偏离专业领域。少数同学出于个人兴趣的考虑去研究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无直接关系的问题,从而脱离了专业培养目标。

2、证不充分。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论证的展开就是显示作者的思路有无逻辑性的过程。学生们在论证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第一,一些关键论点缺乏来自文献或数据或案例的有力支撑,表现为:论据与论点无关或相关性不强、堆砌资料、数据陈旧、论据本身不可靠。第二,违反形式逻辑,表现为分类错误、层次不清、结构紊乱等问题。

3、不符合基本的学术规范。

本科毕业论文虽不要求公开发表,但它作为学术成果必须满足学术规范的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在学术规范方面的常见问题包括:第一,论文写作东拼西凑,大段复制粘贴他人论文(王丽娟,2010),导致重复率过高甚至涉抄袭。第二,引用不规范,突出体现为照搬他人观点而不做必要的说明。

二、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角度。

学生是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当然主体(田洪和陈绍友,2014)。学生写作态度不端正、科研素养及写作能力欠缺是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欠佳的直接原因。首先,思想上不够重视。在现行体制下,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对学生就业、攻读研究生均无影响(逄玉媚,2009),甚至也不影响学生毕业。鉴于此,很多学生不愿意在本科论文的写作上投入足够的精力,敷衍和拖沓现象屡见不鲜。其次,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他们习惯了“填鸭式”教学,倾向于接受知识的灌输而缺乏探索意识。在选题过程中,有些学生确定的选题毫无新意,有些学生只是被动地等待教师提供的议题,还有些学生在几乎不经思考的情况下向教师报送若干选题让教师做“选择题”。最后,科研基本素质不过关。我国高等教育在形式上已经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柯颖,2008),这导致不少原本不符合相应升学资格的学生被高校录取,客观上降低了生源质量。不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存在欠缺,并且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计量经济学知识,这导致他们在论文写作时往往是有心无力。

2、教师角度。

由于本科生都是第一次写毕业论文,他们对论文写作流程、技巧及注意事项知之甚少,所以他们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故而教师构成本科毕业论文的“应然主体”(田洪和陈绍友,2014)。但是,指导教师的主体地位常常未能有效发挥,这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其一,师资匮乏(乔军和孟庆玲,2011)。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全国各高校纷纷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目前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已有600所左右。扩招导致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增加了,某些学校的教师每年人均指导学生数多达20—30人。并且,教师还承担着其他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艰巨的科研任务,这使得他们难以抽出精力对本科生进行深入、有很强针对性的指导。其二,少数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邵维加和黄建荣,2010)。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本科毕业论文对学生培养能力的重要意义(王保国,2013),不能在选题到论文答辩的各个环节中对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其三,极少数教师存在能力不足问题。有些教师学历和职称偏低且长期不从事科研工作,因此他们不仅缺乏选题的方向感,而且没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储备。在这种情况下,要学生写出高质量论文也就如天方夜谭。

3、教学管理角度。

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重要保障(王保国,2013),然而大多数学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一是对本科生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亟待完善。优秀本科论文的作者得不到充分的物质和精神激励,而论文写得不好的学生也不会受到诸如延期毕业之类的惩罚。二是针对教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教师所指导学生的论文写作质量、在指导过程中能否尽职尽责,这些因素都影响不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更不会影响到教师的物质报酬。三是部分院校过于强调过程控制。它们引入了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系统,对论文写作的每个环节都机械地设置时间节点。这种做法是基于错误的假设前提,即假定论文构思和写作可以像产品生产过程一样精确地控制时间和流程;并且这种做法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灵活安排时间的实际需要。因此,它不仅损害了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而且导致论文写作方式的僵化。

三、提高论文质量的对策

1、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本科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对本科阶段所学知识的综合性考试(刘宝欣,2007),因此我们必须从本科教育全过程来考虑,通过各个阶段课程的有机设计和科研项目的历练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首先,合理设计有关课程,并提高课程要求。我们不仅要通过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等课程的教学来增强学生的理论储备,而且要突出计量经济学理论及其配套软件的重要性。其次,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能接触到最新的理论动态和实践动态。再次,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和数据收集能力。不仅要教会学生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Ebsco等数据库来查阅理论文献,而且要传授给学生查询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以及各国各地政府统计数据的方法。最后,为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造机会。要鼓励学生自主申报创新创业类课题,支持他们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对接,为学生发表优秀成果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2、确立科学的论文质量评价标准。很多学校都采用了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教师的“三方”评价体系,但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粗略,以至于教师主要靠印象主观地给出分数。为避免这一状况,我们需要引入更加规范、可操作性强的论文评价标准。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包含一级指标,还应包含若干二级指标(时伟,2010)。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教师应具备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教师工作负荷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设置关于指导教师的甄选标准。责任心不强、科研能力薄弱的教师不应被选为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并且指导教师队伍要进行动态调整。另外,学校和院系要注重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鼓励并支持教师接受理论和方法的培训,资助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学术会议。

4、强化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在激励机制方面,可行的做法包括:给优秀毕业论文的作者颁发荣誉证书,在条件相近的情况下优先授予他们“优秀毕业生”称号,并且支持优秀论文的公开发表。在约束机制方面,可考虑的做法包括:

(1)质量差的论文在答辩前外审,外审不过关即取消答辩资格;

(2)对于在第一轮答辩中评价差的论文,其作者要参加学院的2次答辩;

(3)对于取得保研资格的同学,如其毕业论文成绩低于一定标准,则取消其保研资格。

参考文献:

[1]刘国华,张伟东。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158-160.

[2]逄玉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211-212.

[3]柯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J]。学术论坛,2008,(10):203-205.

[4]刘宝欣。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若干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2):110-111.

[5]乔军,孟庆玲。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1,(9):46-47.

[6]邵维加,黄建荣。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运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4):54-60.

[7]田洪,陈绍友。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系统及提高论文质量的创新着力点探索[J]。宁西社会科学,2014,(6):157-162.

[8]王保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24-129.

[9]王丽娟。高校毕业论文工作的改革探索———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6):118-122.

[10]张煜。高校文科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82-185.

本科毕业论文 篇六

在我国立法体系中,习惯是不做为法的正式渊源的,但在合同法中,尤其是买卖合同,承认习惯作为立法渊源,这在中国这个大陆法系国家是不常见的。

一、习惯和交易习惯的基本知识

习惯是特定范围的人们共同遵守的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或者是大家遵守的共同理念,是法律规则的前身,在古代时期就有的行为规范。习惯还是任何惯常做法或交易方式, 只要该做法或方式在某一地区、某一行业或某类贸易中得到了经常遵守, 从而使人们有理由相信它在当前交易中也会得到遵守。

习惯是体现特定人群或部落的共同意志和利益。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它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自治性和服从性等。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强制机关执行的,具有权威性。

习惯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社会生活条件发生了变化,习惯也会随着发生变化, 它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包括口头形式、书面形式,还有比较固定的理念模式。这些模式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和法律规范不同,习惯的多变性和灵活性表现得更为突出。现在的时代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买卖合同案件纠纷出现,有些是新型的案件,固定不变的法律规范很难适应它的变化。因此,可以在买卖合同中适当采用习惯,既能发挥习惯的优势,弥补制定法的缺陷,又能让合同法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与时俱进。

从法律解释的角度来看,习惯解释是法理学解释的策略,同时也是民法解释的策略的一种。从字面上的理解就是,在合同解释的过程中,如果双方当事人对合同条款发生异议,没有其他解释的策略和渠道,那么就可以利用习惯进行解释说明,起到补充的作用。具体而言,习惯,亦称交易习惯、惯例。通常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反复实施和操作形成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某一特定领域和行业,大量使用的策略、准则和规则,能够被人们接受和认可的客观事实和行为准则。在使用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签订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有一个前提,即双方都知道该习惯的存在,而且认可该习惯,才能使用习惯解释。在合同解释中,采用习惯解释,和我国合同法平等、自愿原则相符。同时能表达当事人的真实意愿,也符合依法治国的要求。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到了纵深阶段,开放的力度不断增大,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和不同国家的经济往来不断增加,签订的合同数量也越来越多,在出现合同纠纷和理由时,采用国际交易习惯来解释显得非常必要。

适用习惯解释需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习惯必须是真实存在的,不是臆造出来的。习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人们的劳动实践。是人们长期智慧的结晶。是客观存在的,不具有主观性。习惯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尊重习惯,不能脱离实际生活。

(2)《民法通则》第六条规定,习惯或者惯例必须符合法律规定。这里有分为两种情况:习惯符合法律规定和习惯不符合法律规定。前一种情形中,当事人在实践中是经常使用。当事人根据自己对该习惯的理解来采用。是否采用取决于当事人的选择权。如果双方当事人对该习惯都认可,那么完全可以采用习惯解释,这也符合当事人的意愿。如果当事人在适用法律时并不知道习惯的存在,那么当事人完全可以忽略该习惯,直接适用合同法律规定。后一种情形中,如果习惯不符合法律规定,最佳的处理办法是确定该习惯无效。相应的,当事人也不能选择该习惯来解释合同。

(3)习惯的种类有一般习惯、特殊习惯和当事人约定习惯。 一般习惯适用的范围比较广,凡是在全国范围内或者整个行业都遵守的习惯就是一般习惯。一般习惯在实践中运用最多,形成时间最长,也是最稳固的习惯。特殊习惯,即特定习惯。在特定范围使用,如某个特殊行业、特殊地区、特殊群体等。当事人约定习惯是比较新颖的,具有独创性的特点。只存在于具体的当事人之间,体现合同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的原则。

合同解释作为法律解释体系的一员,也具有法律解释的特性。比如效力位阶。在合同解释的三个种类中,解释有先后顺序,按照通常理解,当事人之间约定的习惯最先,因为它是最能体现当事人真实意志的。其次是特殊习惯,因为特殊习惯代表着一种个性,是一些特殊的东西。最后是一般习惯,即通用习惯。这个顺序是正常态的,但也有特殊的时候,比如两个不同地区的当事人分别具有不同的特殊习惯,如何处理?这就需要双方进行进一步的协商来确定如何适用。如果当事人对对方提出的特殊习惯没有异议,视为接受。

二、我国合同法中的交易习惯

我国《合同法》则在第22 条、60 条、61 条、92条和125 条等条款中对交易习惯作了明文规定,进一步确认了具有一般作用的交易习惯在补充法律中的地位。

合同法中依据交易习惯,会扩大合同法的适用范围,能更全面的解释合同法,对完善合同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合同法第61条规定,“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酬劳、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的。”合同法第125条规定,解释合同应该依据交易习惯进行解释,这就确立了习惯解释的原则。我国合同法不仅在总则中将交易习惯确定为填补合同漏洞的标准,而且在分则中大量的条文都涉及根据交易习惯填补合同漏洞的理由。仅以买卖合同为例,其中规定,当事人没有约定标的物的交付期限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疑根据交易习惯加以确定;当事人没有约定交付地点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根据交易习惯确定;当事人对标的物质量要求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依据根据交易习惯确定。当事人对包装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依据根据交易习惯确定。当事人对价款的数额、支付价款的地点、支付价款的时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依据根据交易习惯确定。因此可以证明我国合同法的突出之处在于交易习惯填补合同漏洞。

交易习惯是法律渊源吗?法律渊源就是法律的表现形式。法律渊源分为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正式渊源是指那些可以体现权威性文件中的明确文本形式中得到的渊源。非正式渊源,是指那些具有法律作用的资料。在大陆法系重的法律渊源仅指正式渊源。通过交易习惯列为我国合同法法律渊源来看,有必要建立判例法。我国是大陆法系,不承认判例法的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两大法系日益融合,判例法应该也会成为大陆法系正式渊源的一部分。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建立判例制度有助于法官在裁判中正确使用法律。判例准确地解释了法律律条文与特定的事实之间的相互连接性,使法律条文的含义、立法者的意图、立法原则透过特定的案例得到具体表述和阐述,使法官真正理解到应该如何适用法律的道理。有助于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由于目前立法较为抽象,因此给法官的自由裁量留下很大的空间,这就需要通过判例对此种自由裁量权作出适当的限制,以防止自由裁量权被滥用。因为按照遵循先例的要求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情况,必须适用相同的规则,判决的结果应当大体保持一致。一旦判例制度建立起来,法官不可随意地行使自由裁量权,而应受对法律的适用和准确的裁判起示范作用的先例的约束。有利于尽快提高法官裁判质量。为保障司法公正,提高裁判质量,必须要通过建立判例制度、为法官制作判决书提供范本。每一个判例都是在事实的认定,法官要按照判例制作判决书,要做到以理服人、公正裁判,这就说明判例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我国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合同法发挥更大的作用。合同法,尤其是最常见的买卖合同,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交易习惯必将为合同法中的买卖合同的运转保驾护航,以达到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实现公平交易的目的。

本科的毕业论文 篇七

摘 要科技传播为科学技术知识发挥科学价值和社会功能提供了保障,科技传播对增强公共科技意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加快科技发展步伐、实现科技知识的共享和技术的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松鼠会”这一基于网络的民间科普平台,对科技信息的传播进行了一种新的尝试,实现了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文献阅读法、网站分析法和受众调查法,探讨民间科普网站传播科技信息的科学价值和社会功能。

关键词科技传播;科学松鼠会;科学价值;社会功能

0引言

而科技传播为科学技术知识发挥科学价值和社会功能提供了保障,科技传播对增强公共科技意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加快科技发展步伐、实现科技知识的共享和技术的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动力,“科学松鼠会”这一基于网络的民间科普平台,更是为科技传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科技信息的传播进行了一种新的尝试,实现了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1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是一个由科学作家姬十三等人创立的,由海内外优秀的话语科学传播者组成的团队,其网站于2008年4月28日以群体博客的形式正式上线。自成立以来,科学松鼠会以坚持博客写作、组织线下活动、推动图书出版等多种传播形式扩大品牌影响力,有效传播科技信息,旨在“拨开科学的坚果,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1]

科学松鼠会主要由原创板块、活动板块、译文板块、专题板块、训练营板块这五大板块组成,不同的板块扮演着不同的传播角色,各板块在传播的科技信息上又互相补充。科学松鼠会作为传播科技信息的有效途径,体现出以下特点:传播主体的非政府组织性、传播渠道的高互动性、传播内容的及时性以及贴近人们的生活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传播语言的趣味性、传播写作的时尚性等。“科学松鼠会”是一个扎根在中国现代社会中的科技传播组织,它以灵活时尚的传播方式有效地向普通大众传播科技信息和科技知识。

2“科学松鼠会”所体现的科学价值

“科学松鼠会”传播的科技信息具有共享性、亲民性、可互动性等特征,传播的过程一般是由科学作家利用富有趣味性的语言对某一现象或事件做科学性解释,然后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将信息传播出去,最后才是公众对科学家所传播信息的接收和消化,这个过程体现了科学松鼠会中的科技信息传播主要是朝向社会公众的。这种传播过程有利于实现科技知识的共享化和社会化,能够促进科学知识的应用和加快科技发展的步伐。

2.1实现科技知识的共享

科技传播促进了科学技术知识的社会化和共享化。科学技术知识最初只是科学家的个人所有物,并没有被传播和交流,是科学家为了满足个人好奇心而探索出来的知识,这种知识对社会或他人并没有任何影响。而科技传播改变了这种状态,实现了科技知识的公开和共享。科技传播可以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对科学家通过科学家探索发现的科技信息传播给其他人,使知识从“个人私有”变成“人人共享”。“科学松鼠会”正是科技信息得以传播的桥梁,通过这个科普网站能够实现科技知识的共享。“科学松鼠会”有效地将科学作家的“科技知识”转变为公众所知的“社会知识”,而这种知识的转变是实现知识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发挥“科技知识”社会功能的必经之路。

2.2促进科学技术的应用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知识形态,在其进入生产过程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通过科技传播,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要素相结合,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通过“科学松鼠会”这一网络平台,科技知识的创新发现和科技知识的有效应用被连接起来,促进了科学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相结合,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素质,从而提高他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与生产工具相结合,会促进生产工具的创新和变化,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工具的效能,从而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相结合,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提高劳动对象的利用程度。

2.3加快科技发展的步伐

科技传播作为连接科学家和公众的重要节点,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家可以通过科技传播的各类媒介获取最新的科技动态,从而减少重复劳动的可能,节省科技资源,提高知识创新的效率和质量,加快科技发展步伐。而且作为基于网络的科技传播平台,“科学松鼠会”设有专门的交流互动板块,这样的设计方便科学知识的创造者与科学知识的接收者进行交流,根据接收者的需求进行科技创作或对科技创作进行改进,这样更有利于推动科技的进步。

3“科学松鼠会”所体现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技传播的价值体现在科学技术知识本身的价值,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科技传播对社会的影响程度。科学技术对人类及人类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科普网站的建立,更是拉近了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的距离。由于科学松鼠会是民间科普网站,它传播的科技信息具有贴近人们生活的特点,因此对加快科技发展速度、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促进科技教育发展、促进公众理解科学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3.1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缺陷,其一是专业化得到了明显的加强,随之也造成了许多问题,其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经验不相适应。”[2]由于科普期刊等科技传播形式中经常包含大量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除研究该领域的人士外,普通民众基本不能理解这些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的含义,这样就导致公众无法有效获取科技信息,更不要说将科技信息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公众与科学技术之间便形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然而科普网站的出现,就大大缩减了公众与科学技术之间的距离。传统的科技传播仅仅局限于科学家之间的信息交流,这样就阻碍了科技信息的有效对外传播,科技信息很难发挥实际的社会功用。科普网站的建设,不但可以为专业的科技学者、科技工作者提供最新的科技信息,还可以为普通公众提供科技知识和信息,使普通公众也能学习和掌握到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这样才会引起他们对科技社会价值的重视,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科学技术、支持科技事业的发展、尊重科技劳动者。

科学松鼠会就是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科学知识进行解释的民间科普网站,它能够使公众轻松地吸取科技信息,是一种有效的科技传播途径。这种传播方式传播的科学知识更加贴近于现实生活,人们能够对实践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现象给出科学的解释。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而且有利于他们形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去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2培养公众科学意识

科技传播消除了公众的封建迷信思想和落后文化观念。“科技传播帮助人们建立了新的文化观念,科学描述因果现象,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态度是基于知识而改变的,基于新的科学认识和知识,人们会改变原来的社会态度和行为。”[3]当人们对自然界中的某些现象因认识有限得不到有效解释的时候,人们会以猜测的形式对自然界中的现象加以神秘化认识,然而这些被神秘化的解释并没有科学性,这将限制人们科学地认识大自然,有碍培养公众的科学意识。

而科学松鼠会则从多角度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了解释说明,比如在汶川大地震期间,科学松鼠会就对动物预测地震进行了连续性报道,科学地解释了动物是否具有先知性。这些科技信息一经传播扩散,立马消除了人们对动物的神秘化认识。这种迅速快捷的传播方式,不仅能够在第一时间对某些现象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而且能够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培养公众的科学意识,倡导公众科学的生活。

4结论

当然这种以网络媒介为支撑的大众传播方式,同样会给科技信息的传播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如网络科技信息中的伪科学性现象,这对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可能产生负面效应。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我们需要做的是采取措施将科普网站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完善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将网络科普的积极作用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利用科普网站大范围、高效率地进行科技信息传播,实现科技信息与公众的交流,让科技信息更好的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科学松鼠会网站

[2]翟杰全。让科技跨越时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00.

[3]翟杰全。让科技跨越时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02.

本科毕业论文 篇八

一、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毕业论文写作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

从一般意义来讲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来讲,法学本科开放教育试点,其目的是探索多种方式培养法学专门人才的路子。实践环节进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试点项目的评价和远程开放教育的未来。

二、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目的要求毕业论文是带有学术研究性的理论分析文章。撰写毕业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学生要在实事求是、深入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论文。文章观点明确,材料详实,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言通顺,格式规范。

2、内容要求毕业论文的体裁应具有学术性。毕业论文包括目录、提纲、论文摘要、正文、引用的参考资料,其中正文是论文的主体,它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毕业论文的内容容量与所给予的时间和学分相适应,字数不得少于6000字,专科毕业生不得少于4000字。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选题要求

(1)、毕业论文的选题限于法学专业的范围内,一般以本科阶段所学课程内容为主要选题方向。

(2)、要紧密结合法学研究动态和我国立法、司法、执法实际。

(3)、选题避免过大。

(4)、选题避免过度集中,要有新意,要结合专业,学生自选两个题目,交指导教师平衡后,确定其中一个为你的论文题目。选题时要注明以哪门课程(法)为主。

(5)、学生在专科阶段所写的毕业论文不可直接或变相作为本科的毕业论文来使用。

选题原则 篇九

1、毕业论文选题应当在法学专业范围之内,并符合法律专业的特点;

2、毕业论文选题应当分为规定性命题和自选命题两种。选题时应当结合我国司法实践,选择应用性强或当前司法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

3、鼓励学生对当前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本科毕业论文 篇十

一、通过多模态、多媒体来强化语音教学

在计算机技术应用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也逐渐地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电化辅助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一种手段,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听与说的能力,这也是现代大学英语教学中尤为重视的教学环节。但是通过近些年的调查了解到,以电化教学为辅助技术的大学英语教学依然没有取得意向中的效果,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仍然没有提高,这个问题值得广大高校英语教师的反思。这就说明智能教育平台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必须与英语教学深刻地结合起来,而不能独立地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利用智能教育平台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利用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智能教学平台的优势,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在以往的英语电化教学中,主要是教师的利用不得当,在语音课程教学中单纯地以放映语音教学课件为主,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没有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所以教学水平受到很大影响。既然智能教育平台是用来为英语教学服务的,那么就应充分发挥智能教育平台的优势,通过多模态、多媒体的教学环境,在学生、教学设备和教师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交流语言,已经成为人们国际社交中的重要语言,所以对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利用英语进行人际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听得懂对方的发音以及自己英语发音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际交流的质量。而且在当前交流失败的例子中,发音是引发交流失败最为常见的因素之一,所以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需要对语音教学进行强化。

(一)提高语音的分辨能力

语音的分辨能力是进行听力理解的首要条件,语音是练习听力的重要基础,只有清晰地分辨出英语中各个元素的发音特点,才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语言的意义。这种语音的分辨能力需要不断积累,从个别单词的发音到连贯性的发音都需要详细掌握,如果学生语音分辨能力较差,那么在持续不断的声音中所携带的语音信息也不能有效地辨别出来。所以需要在教学中采用多模态和多媒体来进行听力理解训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音的练习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教师可以制定不同难度的语音训练内容,从而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来通过人与计算机的交互作用来选择适宜自己的内容,而且将听力辨音作为教学的重点,在听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近音词、长短音的区别,同时还要反复进行连续、语调和重音的练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语音的分辨能力,还有利于学生模仿地道的英语发音,以便于更好地对语言材料的真实意义进行感受。

(二)深入理解多媒体概念

要区分物理媒介和逻辑媒介,通常将装载内容或是信息的物理介质称为物理媒介,而将物理媒介上装载内容或是信息的编码手段称为逻辑媒介。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物理媒体和逻辑媒介,利用视频编辑工具将一些影片中对教学有益的经典、简练、精彩的对白片段剪切下来,使学生反复听和读,对其正确的语音和语调进行模仿并反复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不断纠正自己语音和语调上的错误。多媒体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其是将图像和声音进行全面结合的一种技术方式,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制作,能够对多种信息技术进行融合。所以英语教师可以与电教专业人员进行沟通,根据自己课程的特点,开发出一套专属的语音教学课件。针对于英语听说的特点,学生可以对听到的语音进行模拟,然后将自己的声音录制下来,与原有的发音进行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与原始发音之间存在的不同,从而不断改进。这种练习方式能够快速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这就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所在,也是将多媒体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的重要表现。

二、将文化教学进行系统、合理的渗透

英语教学是系统性的,文化渗透也应是系统的。教师使用的教材一般是阶梯状、系统化的。教师可以整合教材,提炼文化主题,将这些内容有效链接,这样学生学习了一套教材等于上了相当容量的文化课程。其次,教师可自编一套成体系的简要文化教程作为学习读物。另外,教师对文化活动需整体安排,形式多样但主题系列化,这才能保证学生校内文化活动的整体性。文化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学习,逐渐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脉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由于接受能力较低,所以可以向其讲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等,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因为在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方面都有所提升,所以可以在政治经济、宗教信仰以及科技等方面进行渗透。随着知识面的拓宽,视野不断开阔,所积累的文化知识也越来越深厚,为英语听说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除了将语言学习和应用并重作为教学目标,教师还要不断自我学习和提升,这些是文化渗透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风俗习惯和背景知识先由学生来讲,老师总结,在收听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记录重要信息,培养学生听关键词获取特定信息的能力。同时,教师应该通过互动的方式使得自己所传授的知识与学生的知识相碰撞,使得不同学生的知识发生碰撞。实际上,教师可以利用多途径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为让学生在浓郁的气氛中吸收文化知识和提高语用能力,教师可以开展多模态的、主题性的课内外文化交际活动。形式有讲座、对话、短剧、游戏、访谈、讨论会等。如校园英语文化节就是很好的契机,能为学生提供交际场景和营造文化氛围。

三、利用媒体资源创设多种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可分成不同的类型,例如,对在校学生而言,有教室、图书馆、自习室等物理环境;有包括课程设置、课程设计理念、教师教学模式等在内的学术环境;有由学生处、教务处等构成的管理环境;有通过计算机广域网构成的虚拟教学环境等等。环境向学生同时提供机遇和框定。例如,图书馆向学生提供博览群书的机遇,同时也框定学生在馆内的行为以及博览群书的极限。再如,教师的知识面等构成对学生的框定,而针对学习任务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又可为学生提供机遇。学习可以无处不在,发生于多种混合环境中,各环境因素都提供框定和机遇,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尽量为学生创造可以获得充盈体验进行模态转化学习的环境,并充分考虑到多种环境因素,特别是多种环境下的学习集成型模式。整体认知是听力理解的最后阶段。通过听觉获取的信息只是证实或补充自己在信息到达之前的预测。猜测推理是听力理解中的一项重要技能,听者对话题内容越熟悉,他所预测的信息范围就越明确,且越接近实际内容。语言是文化背景知识的载体,听力材料中肯定涉及英语国家的生活习惯、文化教育、风土人情、历史地理、名人胜地等。因此在多媒体课件辅助听力理解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向学生进行英语文化输入,减少他们在听力过程中因为缺乏对英语文化的理解而遇到的障碍。

四、研究人机互动模式的开展

人机互动是将计算机技术与英语听说教学结合的新水平,也是电化教学中比较高的层次,所以通过人机互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因为在课堂上会受到人数与时间的限制,无法满足英语实践练习的任务,所以在听说能力的培养上存在一定阻碍。而对人机互动模式的开发是一项大胆的尝试,也是电化辅助教学中的一项创新,这需要资金与技术力量的投入。在人机互动教学中,学生可以单独与计算机软件之间进行沟通,通过情境的设置,可以与情境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适宜的语速,并且借助画面中的生活场景,进行角色替换的练习。在这种轻松愉悦的交流过程中,学生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及时纠正,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在现代教育技术下,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更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及文化素质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根据学生的水平及教学进度来安排学生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教师会安排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这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评阅综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