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 > 实用文精选 > 学生红色报告多篇

学生红色报告多篇

推荐人: 来源: 范本屋 阅读: 1.75W 次

学生红色报告多篇

【第1篇】大学生“红色之旅”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为了顺利开展20xx年暑期社会实践,按照院团委《关于开展20xx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要求,认真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学生成才报国的责任感和积极性,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接受锻炼的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结合自控学院和人文学院两学院团组织的工作实际,由自控学院和人文学院分团委教师和团员青年组成20人组成追忆“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红色之旅深化改革观察团进行深入实践。

一、活动主题

追忆“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红色之旅

二、团队名称

xx装备制造学院深化改革观察团

三、团队组织

本团队由自控学院和人文学院分团委教师和团员青年组成20人团队进行深入实践。本团队设团长一人,副团长一人,指导教师二人。具体安排如下:团长陈海龙(自控学院分团委书记),副团长孙雷(人文学院分团委书记),指导教师王宝春(自控学院辅导员),王雅娜(人文学院辅导员)。团队成员主要以参加青马工程培训的团学干部组成。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四、申报等级

本团队申报省级重点团队

五、活动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千千万万个优秀的中华儿女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六十多年前“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呼号依然在耳边回响,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写下的一部英雄交响曲,值得中国人民世世代代永远牢记。

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缅怀在这场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志愿军烈士,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牢记先烈们的卓越功绩和伟大贡献。本团队将到沈阳和丹东两地,实地学习和体会,当年抗美援朝战争全过程。实地了解和感受,从出兵朝鲜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的战役,以及英雄模范人物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希望通过本次实践,让更多的大学生不忘历史,珍爱和平,在实践中加深爱国主义和中国梦教育。

此外,本团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深入城镇、乡村,实地观察了解调查各领域变迁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感受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把握和理解国家深化改革的政策举措。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六、活动过程

1.积极开展宣传工作。本团队将在放假前,对本次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利用网站、微博、校内刊物、海报等加强活动宣传。在活动的过程中,妥善记录和保存文字、照片和影像资料,注重总结成功经验,促进成果交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进行时时更新与报道,积极主动地开展宣传工作。

2.积极进行网络报备。本团队将在 6月27日前,将实际组建的省级级重点团队信息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官方网站进行报备,同时须将20xx年全国中职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申报表(附件1)重点团队信息按申报等级顺序填写重点团队信息统计表(详见附件2)6月25日前报至校团委。

3.召开启动仪式。本团体在临行前,在两学院学生范围内开展20xx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启动仪式。邀请院团委领导参加启动仪式,并为团队授旗。启动仪式上,动员全体学生可以自行组织团队进行实践,也可以单独进行实践,扩大本次社会实践的影响面和参与度,在开学后,上交社会实践总结。

七.开展社会实践

(1)了解历史 体会变迁

观察团来到丹东著名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鸭绿江断桥”。鸭绿江断桥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见证,断桥上成千上万处弹痕,至今遗留宛然。同学们通过断桥两侧的史话展板详细地了解了断桥的历史,并且深深地感受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站在鸭绿江边,仿佛还能听到爱国仁人志士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呐喊,声声震耳,不断回响;立于断桥桥头,依稀能够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铸成的钢铁防线,历久弥坚,守护至今。如今,祖国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正是千千万万优秀中华儿女和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才换来的今天幸福富足的生活。

(2)纪念和平缅怀先烈

观察团来到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了抗美援朝纪念塔,全体队员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的志愿军烈士默哀,并在纪念塔下庄严宣誓。仪式结束后,观察团全体成员来到抗美援朝纪念馆内参观,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全面地回顾了抗美援朝那段历史。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热血儿女共同铺就的,硝烟散去,如今只剩下静静的耸立的纪念塔还在无声地向我们诉说着那段荒草蔓延中的悲壮过去,观察团成员纷纷表示一定会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3)深入企业 感受变化

观察团来到丹东市xx恒星泵业有限公司,公司相关负责同志热情地接待了观察团,并带领观察团深入到车间、厂房和办公场所,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观察和实例讲解,让同学们对所学专业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对日后的工作方向有了更为细致的了解。同学们切身地感受到,正是我们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丹东市在改革开放后,经济才能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升。

虽然此次社会实践为期不长,但观察团成员都收获满满,通过实地参观和用心感受,了解到从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到凯旋而归的过程。通过深入城镇、企业,实地观察了各地域、各领域变迁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后的伟大发展成果。尤其是对企业、工厂的实地参观,让同学们对企业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严密的机械化流水生产线、严格的企业规章制度,使同学们对实际操作技能、人际交流、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避免了毕业初期步入社会的茫然无知,并且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好本专业技能的重要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自身拥有了过硬的技能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因为空谈只能误国,实干才能兴邦!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八.活动总结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本团队积极向中国青年报投稿进行宣传,在学校网站、学生刊物踊跃公布活动成果,起到广泛宣传作用。此外,在全校青年团员范围内组织观看观看记录片《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并且召开宣讲会向全校青年团员宣讲。

【第2篇】假期大学生红色旅游社会实践报告2000字

盛夏7月,从杭州至湄潭,历时10天,行程2000余公里,浙江大学丹青学园赴贵州遵义湄潭社会实践团的13名队员完成了一次寻根之旅、反哺之旅。

抗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红色之旅,重温光辉党史;浙大西迁七十六周年,重走西迁,感悟爱校荣校之情;为湄潭万马乡的留守儿童们开办夏令营,给予他们温暖和陪伴;走在西部农村乡野广阔的道路上,看农民创业的筚路蓝缕。

一、参访与缅怀:荣党爱校,重温光辉岁月

历史上,有两支队伍在遵义胜利“会师”,遵义拥有着光辉灿烂的红军长征文化,历史在这里发生重要转折;另一只文军长征的队伍也抵达遵义,并在此办学七年,享有“东方剑桥”的美誉。

在遵义会议会址里,纪念馆里那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工农红军的旧物,平静而有力地诉说着当年的风云激荡,在这里,历史就是活生生的生活印记,震颤着每一位队员的心灵。这些95后的年轻人纷纷表示,体悟红军当年筚路蓝缕的艰辛,对于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将来担当起国家与时代的使命,是不可或缺且大有裨益的。

湄潭是浙大的“第二故乡”,走在街道上,“浙大路”,“浙大广场”等地名使那段历史触手可及,对于每一位求是学子来说,这永远是一片值得怀念的热土,是心中的圣地。湄潭文庙,高高的台阶令人肃穆,庙内陈列的竺可桢像、西迁地图、师生生活照以及在当时艰苦条件下所取得的傲人成果,带给大家是自豪更是感动。没有大楼而有大师,没有完备的教学设施而成就“东方剑桥”。队员们深感社会实践衫上“浙江大学”四个字,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是求是学子肩负着的 “公忠坚毅,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重担!

二、支教与陪伴:春风化雨,共谱大山里最美的笑声

“我们要为留守儿童带去些什么,哪怕只有六天”。队员们来到湄潭县西河乡万马学校展开为期六天的支教。万马学校属省级一类贫困乡镇,也是丹青学园坚持了三年的社会实践基地。山路颠簸,条件艰苦,但队员们的热情不减,为了三个班六天近120个课时的支教,队员们早早就开始准备教案并试讲。

除了语、数、英、历史、地理、物理等文化课程之外,队员们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增加了心理课、文体课以及素拓等的项目,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教给他们自信、团结的精神。

朝夕相处的六天,孩子们对老师的称呼已变成了“松哥”、“金姐”。课堂上的欢声笑语,夜空下的次次谈心,这座山,这所学校,这些人,已成为彼此心中永不褪色的美好回忆。

三、走访与调研:西部农民创业在挫折中前进

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如今,创业的种子正在广大的农村倔强地生长着。本次实践,队员们得到了浙大公共管理学院杨大鹏博士的指导和帮助,深入西河乡,发放了近百份专业调研问卷,走访了15户自主创业个体户,并形成了相关的调研报告,具体而 微,从小山村里窥视时代新风尚。

调研围绕着几个问题展开。为什么要创业?为了家庭和孩子。街尾的小饭馆是为数不多的几间开着门的店之一,老板娘高中毕业后不久,离乡打工,到过广东、福建、浙江,丈夫现在在湖北经营着一间服装店。为了照顾年幼的孩子,在丈夫和大姑子的支持下回乡开了这间小店以此补贴家用。在年轻人多外出打工,老龄化严重的西部乡村,家庭和孩子成为年轻父母回乡谋生的唯一理由。

自营店铺的经营状况如何?在原本就人烟稀少的农村何谈商业化的发展。“因为外来人口少、本地市场小、公路残破,交通不便等各种原因,小店生意萧条,处于半歇业状态。”农民创业大多选择饭馆、小吃店等挑战性不大,创新性不强的行业。

农民创业面临着怎么样的困境?“贷款真的很不容易”、“我们开店根本没有人管,也没有支持”、“通往小镇的公路路况很差,让交通更不方便了”……地理条件、交通条件、国家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这些勇敢迈出第一步的农民在创业的道路上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尽管如此,创业的种子仍然在万马,在西部的田野乡间顽强生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们就是是创业浪潮中的那一点星火。

队员们追寻着西迁精神前进,在实践中体悟着“求是”校训的内涵,短短数日,收获匪然。红色寻访、支教接力、创业调研,三线合一,队员们认识到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深知砥砺担当义不容辞。勿忘往昔西迁办学苦难辉煌,担当今日求是创新时代先锋,不负明天一流名校的伟大梦想,是每一位浙大人的光荣担当!

【第3篇】大学生关于红色革命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3000字

这次社会实践是我参加的第一个社会实践,当初报名参加的目的很简单:既然班里有这个社会实践,假期里我也没什么安排,只是要留在学校里上小学期,那么这个社会实践我为什么不参加呢?就怀着参不参加无所谓,与其没事儿干还不如参加找些乐趣的心态,我报名了社会实践。但随着我对社会实践的深入了解,我对此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在实践的初期被分到了策划组,就是根据要求提出实现社会实践的计划。当时是在五一假期期间,我经过思考,提交了不是很成熟的策划案。受于当时能力和学识的限制,我的策划不是很成功,但也被有选择的吸收了。我当时反思了一下,但是由于还要上课和受于其他杂事的干扰,我没有认真细想,就自嘲自己策划实践方向错误,不再理会社会实践的事情。

到了后来,下学期学业结束,小学期开始了。社会实践开始了新的工作,我被分配到了问题设计组。在设计问题前,组长召开会议来说明我们要做的工作和注意事项,在会上确定了我们出题的方向和做了简单的分工。在会议前,我细心准备,阅读资料,设想了要调查和统计的许多方面,并在会议上踊跃发言,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见解。可是,我看的资料主要是一些南皮县的官方介绍和统计数据,我难以对南皮县有直观的感受,于是有些建议我提的不切和南皮县当地实际,略显空泛;加上组员疏于准备,参与度和积极度不高,整个会议基本上都是我和秦晋琦组长在发言,以我们两人之力来做这个关键性工作当然会有疏漏,工作一时间难以难以开展,我们陷入了被动的境地。后来提交会议上安排的作业的时候,看到组员所出的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我意识到了调动大家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后来组长有事离校,我无法看到我所在的组无法完成既定任务,我自觉出面,越俎代庖,做了组长应该做的事情。当时,我想调动组员积极性但毫无头绪,于是就自己做了大部分工作,整理出来了详细的任务分工。然后我把任务分工发给各组员,同时还写了给组员的一封信,陈述自己的观点,希望借此来让他们明白自己将要处理的工作,并增添他们对工作的热情。但说到底我还是新手,虽然想要担起重任,但无奈才疏学浅,缺乏经验,不仅自己写的任务分工有些纰漏,需要修改,那封信也没有取到预期的效果。后来实践队队长修改了我的任务分工,我组组员也重新设计了问题,终归完成了任务。

再往后,小学期也结束了,我们来到了南皮县,开始了实地考察。我被分到了住房和交通组。到了南皮县后,当天晚上,我们组就去踩点并且前去“练手”了。然后我们根据当地的情况对事先设计的问题做了修改,然后我根据第一天晚上练手的情况对我组组员有了一个了解,心里有个大致的分工。当天晚上,我们组开了会。我便趁势劝王立津负责拍照和摄影,我和王雨晴和宋泽宁负责采访和构思问题,我和王立津负责确定线路。然后开完会我们在线上完成了准备工作。

第二天,我们走遍了东兴大酒店以东的所有小区,并采访了有关房价、物业费、住房面积、用水用电、基础设施和出行方式等问题。我们走了很多的路,也被拒绝了几次。为了能全面的了解南皮县的住房,我们几乎不打出租车和做公交车。在路上,我们发现南皮县店铺的房屋很有特色,经过了解,发现这些店铺寄托的屋子已经被建造将近二十年了,而南皮县最老的小区才被建造将近十年,道路也是十年左右被修造的。我们怀着这些疑问等着解答。第二天下午我们去了县城里西北地区的小区。问了和上午相似的问题,并且采访了运营装修和家具的商家。晚上我们开会讨论了第三天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

第三天上午我们去了县里的公交车站和客运站,以了解客运情况。还去了县里西南部分的几家小区。下午我们总结了这两天的工作成果。南皮县没有固定的公交车站,分散到全县的三个距离较远的地方,我们做了详尽的考察,并通过做出租车,对南皮县当地的出租车公司作了一个了解。

第四天,我们去了冯家口镇。我们先到镇上了解了商铺房屋的情况,后来我们到了村里,采访了当地居民一些关于住房和出行的问题。下午我们采访了关于《保卫卢沟桥》的一些问题,并拍摄了视频。

第五天,我们前往了大浪淀乡。主要工作和第四天一样。但是我们好运遇到了革命先辈,并且和他一起去了大浪淀乡的烈士墓,并且采访了他,受了他许多教诲。

采访这几日,我体会到了谋划一件事简单,做一件事难的道理。就算是采访这种人人能做的事情,也会十分的辛苦,顶着炎炎烈日在路上奔波。天气炎热,心情浮躁,问问题也要笑脸相迎,有时还会遇到别人没有礼貌的斥责和不信任。汗水早已湿透了我们的衣衫,双脚也变得异常沉重。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我讲了许多笑话,故意各种无厘头,来让大家在路上多些欢乐。我们在采访的时候遇到了许多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我们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总而言之,这次社会实践告诉了我很多道理,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帮助我印证了许多以前了解的东西。社会实践在我心里再也不是打发时间的活动,而是一个真正让我学习东西的教室。

【第4篇】大学生寒假“走访红色路线”社会实践报告

七月,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信计1301班社会实践小分队以“走访红色路线,缅怀革命先烈”为主题,组织参观了杭州钱塘江大桥纪念馆和浙江辛亥革命纪念馆。

第一站,实践队员们去探望了一位“老者”——位于杭州六和塔旁的钱塘江大桥。这架中国第一个自主设计建造的桥梁在诞生之初便历尽磨难,它由茅以升老先生设计,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后在抗战期间由于要防止敌人过江而炸毁,直至抗战胜利后才得以重建。钱塘江大桥是中华儿女智慧和勤劳的象征,在外敌入侵时,曾遭受苦难,但最终重新站了起来,这和中华的命运何其相似。

走过大桥后,同学们来到了辛亥革命纪念馆。这里位于鸡笼山西北,竹林密布,空气中一股静谧的气息。但在接下来的参观中,同学们却感受到了辛亥革命那大海一般澎湃的革命热情。孙中山先生写下的“国魂不死”触目惊心,浙军攻克金陵阵亡诸将士墓高高耸立,这些都提醒我们当年那峥嵘的岁月不能遗忘。怀着无限的敬佩之情,实践队员们自觉在墓前默哀。当受到屈辱与压迫时,当被剥削与愚弄时,人民一定会用自己的力量去建设一个新的社会。辛亥革命充分表明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让革命烈火燎尽封建余孽。

从纪念馆走出后,同学们相互交流着中国在当今的国际环境中,该如何前行,我们所能做的到底有多少。今日中国的荣光是如秋瑾那样的革命者或如茅以升先生那样的科学家建立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更会沿袭先烈的脚步,努力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入夏以来神州大地高温难耐,但丹青学子开展社会实践的热情却胜过七月骄阳。丹青学园暑期社会实践以“丝路新世界▪青春中国梦”为主题,组织90余支实践队伍,近千名学子,奔赴祖国八方,纵横万里,将青春熔刻于祖国山水。寻访丝绸之路,把握国家脉搏;走进红色圣地,追寻革命印迹;重走西迁之路,感悟求是情怀;投身基层工作,绽放无悔青春。丹青学子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用脚去丈量祖国的广博,用手去触摸祖国的温度,用心去体验人民的需要,并将感悟与成长的点点滴滴记录于文字。

为寻瓷逐梦海丝,求真理一路向南

时间:xx年7月14日-7月30日

实践地点:福建省福州、泉州、漳州等地

xx年7月30日,浙江大学丹青学园“浙里寻瓷”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福建调研的实地考察阶段圆满结束。在这短短两周中,团队自抵达福建以来,依次来到福州、泉州和漳州及其下属县市,参观了多所博物馆,采访了相关领域权威专家,了解到许多宝贵的知识并获得丰富的珍贵史料;在多地海滩、渔村进行实地调研,采访村民以了解当地瓷器出水情况、民风民俗以及渔民的生活近况。并在各地搜集到大量不同年代不同产地的散落瓷片,作为调研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踏人间沧桑正道,寻先辈红色精神

时间:xx年7月12日-7月20日

实践地点:嘉兴、南昌、长沙、遵义等地

xx年7月12日至7月20日,浙江大学丹青学园赴嘉兴南昌等地实践团队开展了为期9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活动中,同学们从紫金港出发,追寻着革命先辈的脚步,一路向西,参观了嘉兴南湖、南昌八一革命纪念馆、长沙橘子洲头、遵义会议会址和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等革命圣地。 9天的实践活动,转瞬即逝,同学们在追寻先辈足迹的过程中也重温了那段光辉岁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南湖舟上,南昌枪声,橘子洲头,遵义会中,歌乐山下……同学们走过的地方承载的是先辈们的故事,而前方即将奔赴的未来,将由新一代的青年学生来开拓。

西迁路上感悟求是情怀,实践途中发现今日西部

时间:xx年7月16日-7月25日

实践地点:遵义湄潭等地

盛夏7月,从杭州至湄潭,历时10天,行程xx余公里,浙江大学丹青学园赴贵州遵义湄潭社会实践团的13名队员完成了一次寻根之旅、反哺之旅。抗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红色之旅,重温光辉党史;浙大西迁七十六周年,重走西迁路,感悟爱校荣校之情;为湄潭万马乡的留守儿童们开办夏令营,给予他们温暖和陪伴;走在西部农村乡野广阔的道路上,看农民创业的筚路蓝缕。红色寻访、支教接力、创业调研,三线合一,队员们追寻着西迁精神前进,在实践中体悟“求是”校训内涵,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深知砥砺担当义不容辞。勿忘往昔西迁办学苦难辉煌,担当今日求是创新时代先锋,不负明日一流名校伟大梦想!

基层实践出真知社会服务献青春

时间:xx年7月13日-8月13日

实践地点:杭州市西湖区各社区街道办事处

为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组织好大学生成才“不可或缺的一课”,浙江大学丹青学园继续推进社会实践示范基地建设,规范操作流程,完善考核体制,深化分类引导。丹青学园西湖区暑期社会实践挂职团由70余名丹青学子组成,覆盖人文、社科、理科等多个大类和专业。实践期间,各队员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分配任务,配合西湖区各社区街道办事处开展日常工作。让队员们在挂职锻炼中体会基层工作,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别样课堂。

实践感悟

“60个小时遵义与杭州之间的来回跋涉,五个日夜我们与万马孩子们的亲密相处。这十天的支教经历,是一种对社会环境的认知,是一种对自身责任的正视,是一种对求知若渴的感动,也有一种对自身渺小的无力。它让我认识到,当我们的国家正迈向全面小康的时候,仍有一些地区正挣扎着脱离贫困线的泥淖;当我们享受着九年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的时候,还有许多的孩子连上高中都是一种奢望。”——丹青学园社会科学试验班1420 崔坤玉

“从适应山区生活到当支教老师再到做田野调研,对于我来说都是第一次,适应一个新角色总是困难与进步并存的。我欣慰于自己适应不同环境不同角色的能力,感动于新建立的队友之情和师生之情,也进一步明了自己作为大学生所背负的社会责任。这片广阔的天地里还有很多事需要我们去做,这个社会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去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丹青学园社会科学试验班1412吴思漫

“通过对西安几天的调研,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既熟悉又陌生的西安,未来的西安将结合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加快推进自身的现代化乃至西部的整体新发展。连续几天的调研学习是辛苦的,但我们的收获却是丰盈的。从课堂理论走向社会实践,我们挖掘到了真实的西安城市建设,纵览全局,观战蓝图,我们对于家乡整体未来有了更清楚的认知与感悟,更是树立了全新的价值目标。学以致用、投身家乡发展将成为我们更为高远的追求!”————丹青学园人文科学试验班1405 王 阳

“我们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生活在自己理想世界当中,生活在一个只要关注学习的单维空间中。但是,社会实践把这种理想打破了,我们一下暴露在两者的落差之前,手足无措,迷茫困苦。实践是一个让我们适应这种落差的主要方式,它就像一面镜子,告诉我们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让我们逐渐调整心态,适应社会带来的冲击。”

【第5篇】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重走“红色之旅”

在学校的组织下,为期6天的时间里开启了我的社会实践,和我一起接受实践的还有本院的其他五位同学,我们主要追寻了弥漫着浓厚红色革命主义意义的西安市、以及延安市,在这有限而极具重温历史的时间里,我不仅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雄伟,以及深沉的革命传统教育。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宏伟的句子,在小学时期读来虽波澜壮阔,气韵十足,可不曾想象是怎样一副气势翻涌的场面,当我真正站在黄河壶口边上的时候,才领略到这句诗的神韵之处,仿佛也看到了李白当年也站在这壶口满腹诗情的样子;当我一步一步靠近壶口瀑布,心中对大自然的敬畏油然而生,慢慢膨胀....湍急宏大的河水从天而降,心里的情结顷刻间泛滥如眼前的奔流,远远流长,我想走得更近些,用手去触摸您,让我崇敬的母亲河,您不仅养育了中华儿女,更传承了不屈不饶、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我突然觉悟这正是我所缺少又必须得到的心境。

告别宏伟的母亲河,我们来到延安,首先我们寻访重温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先辈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 ,在这极富历史味道的土地上,深切的感受到革命道路的艰辛,而正作为大学生的我,为何不发扬革命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呢,想到这,倍感惭愧。当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等革命领袖,虽在这露天的食堂、简陋的集体宿舍.....如此艰辛的环境下,但他们心里满怀崇高的革命使命,紧紧的团结在一起,赶走了入侵的日本鬼子,这是一段多么让人高歌传唱的历史传奇。如今是新的时代,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更要坚定住信仰,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继承伟大党人的心理斗志。虽然日子越来越幸福了,但我们决不能被裹着糖衣炮弹的“享乐主义、金钱主义、铺张浪费等”思想所俘虏。在重走这段红路的道路上,我还领悟到坚守实事求是的精神也非常的重要,在延安时期,革命伟人正是用这种精神织成的顽抗防备,人民军队才能用极其简陋的武器装备,取得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加强责任心、责任感的心理素质培养,争取做个党的优秀接班人。

在这次充满意义的实践中,不但丰富了我的社会实践见识,同时也提高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身素质的修养,也让我树立起义务服务社会的思想和坚持不懈的勇气;同时,也让我更加明确了人生目标,为将来更好的回报祖国、服务社会打下坚实是基础。

【第6篇】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重走“红色之旅”

很幸运能作为井冈山支队的一员参加暑期“两课”社会实践。随着时间一点一点的前进,我的心越来越激动,井冈山的模样不时地在脑海里构筑。当踏上由杭州驶往南昌的列车,我们心潮澎湃,彻夜难眠,因为无数个为什么的将在一夜之后彻底解开。

南昌古城寻枪声

火车在南昌站还未停稳,我们的心早已飞向了八一大道、八一南昌起义纪念碑和八一起义纪念馆。打点好行装,准备接受革命的“洗礼”。尽管从中学到大学我们都在学习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总认为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是比较全面的,但在参观之后才发现自己掌握的都是些只言片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尽管提起毛泽东、朱德、八一南昌起义,我们都能说上几句,但这仅仅局限于感性认识,未能从书本课堂转到实地实景。而在这里,我们实现了质的飞跃。当我们走在八一大道上,我们仿佛听到了起义军震天的号角,听到了打响中国革命的第一枪;我们也仿佛看到了战士们冲出战壕、奋勇杀敌的场景,看到了奋死拼搏、前仆后继的身影。当我们站在八一南昌起义纪念碑下,历史向我们讲述了一段不同寻常可歌可泣的故事。

踏着起义将士们在大炮、枪留下的血的足迹,我们总有一种想穿越时间的隧道与革命运动面对面的冲动,因为我们已经好久没有这样亲近过历史了。当我们走进八一起义纪念馆,我们仿佛听到了朱老总在天心坪军人大会上的讲话:“同志们……,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是要革命的,……大家要把革命的前途看清楚,黑暗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像俄国一样的‘一九一七年’的,只要能保证有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回到“大本营”,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总觉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烟雨蒙蒙上井冈

次日,我们特地起了个大早,尽管下着蒙蒙细雨,但我们的心跟着车在飞奔,只为赶往那绵延五百里井冈。从南昌奔波了近八个小时,我们终于到达了歇脚地——井冈山市,并以此为根据地,四处“打游击”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学习。毛主席旧居内,人头攒动,却大都比较安静,不像在别的旅游景点,喧哗不止。到了此地,似乎人人都怀着一种崇敬、景仰,甚至是顶礼膜拜的心情。继而参观的革命博物馆,记载着年代末至年代初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大大小小的七个展厅讲述着同样一个故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影片《重上井冈山》不禁让人思绪万千;看着陈列在博物馆内的件件遗物,让人真正体味到了毛主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话语。

黄洋界上谒先烈

早已听说过毛主席曾经诗兴如潮对黄洋界发出的“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感慨。菲菲细雨中,我们一睹了黄洋界的“芳容”,阴霾的天气使五百里井冈笼罩在薄薄的雾气之中,但我们依稀可见当年红军构筑的工事。缭绕升腾的云雾似昔日鏖战的硝烟;阵阵松涛,似当年两军激战时的隆隆炮声。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下,我们高唱《国际歌》,体会当年红军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感受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内涵。黄洋界哨口,地势险要,防守森严,当年红军在这儿以不足一个营击溃敌军两个团。如今的黄洋界,再也看不见飘动的战旗,听不见震天的呐喊声,但心目中的黄洋界,还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沧桑。我们在当年毛委员朱老总挑粮上山时曾歇息过的树旁休息了片刻,追寻毛委员那浓浓的湖南乡音和朱老总那根三尺长的青竹扁担。正是那根扁担,挑起了中国革命的前途,挑起了全国人民的命运。

八角楼里上党课

从黄洋界下来,我们开始朝其他的革命遗址“进军”。在茅坪八角楼里,我们轻抚着红军将领们用过的简陋的桌椅板凳、蓑衣斗笠,聆听着年代久远的红军歌曲,思考着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为什么在艰苦卓绝、历经坎坷的岁月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信中国革命必定胜利,对中国革命作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判断?为什么

红军在四面白色恐怖包围的环境中,仍然保持着英雄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意志,一次又一次地粉碎敌人的进攻和“围剿”。章越松老师的一堂生动的党课解开了我们心中的结。虽然仅仅讲了一个多小时,但我们的收获颇大。为缅怀先烈,党员、预备党员们在中国红军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的会场重温了入党宣誓。当我们举起右手时,那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的眼睛早已被激动的泪水浸湿了,心灵上的火花又重新燃起。党员们纷纷表示,一定将用井冈山精神鞭策自己,向入党誓词中所说的那样,做一名合格的党员,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烈士陵园祭英雄

井冈之行只剩下最后一天了,我们不能留下任何遗憾,于是冒雨去了烈士陵园。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距我们住的旅馆不远,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这里是一座山,郁郁葱葱;雨滴松林,发出了细微的声响。“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井冈山的雨莫非也是为烈士洒的。陵园以阶梯修筑,走进园门,便是几十级台阶,高耸而凝重,我们急促的心情随之放慢。英烈堂前上书的“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十四个醒目的大字,让人顿生浩然正气凛然涌动、阳刚之力震慑灵肉之感。堂内悬挂着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牺牲的英烈照片,摆放着党和国家领导敬献的花圈……置身其中,一种心眼湿润的感觉油然在心底升起。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将花圈献给在井冈山斗争中牺牲的名革命先烈和那些未能留下名字便匆匆离开这个世界的无名英雄,并默哀三分钟,深深缅怀他们在艰难困苦的革命年代,为了缔造“共和国第一块奠基石”而献身的精神。井冈山的松柏为什么四季常青?一定是先烈的身躯所化成!井冈山的杜鹃花为什么这样红,一定是先烈的鲜血所染红!党魂浩然,英魂长存,死难烈士犹如火中的凤凰,得到永生。

当汽车爬上高高的盘山公路即将离开这座英雄的小城,我们的井冈之行也随之结束。此次“红色之旅”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我为能去过井冈山而感到一生光荣,终生难忘。这也是思想的一次冲洗,我以后会更拥戴我们的军人,会更珍惜他们为我们打下的天下。

【第7篇】大学生红色社会实践报告

都说遵义的酒好,茅台名满天下;都说遵义的景美,赤水丹霞美不胜收;都说遵义的食鲜,豆花面唇齿留香。不过,我们不来品酒作诗,也不来赏景抚琴,更不是为了来满足的吃货的心。我们来这里,是为了看看遵义的人,感受遵义的记忆。

今天,我实践小分队来到了贵州省遵义市,围绕“一带一路”特色主题公益实践之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以及探访黔北红色基地两个主题展开了第一天的社会实践。

遵义是贵州省下辖的地级市,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位于贵州省北部,北依大娄山,南临乌江,古为梁州之城,是由黔入川的咽喉,黔北重镇。“遵义”二出自《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著名的酒文化名城。曾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多项殊荣。

经过了一天的寻寻觅觅,我们对这座城市感触颇深。若要用一种颜色来表述遵义,我相信给人温暖和激励的红色再好不过。如若不信,请跟随我们的脚步一同往前走。

玫红的民风民俗

可不要误会,说它红,不是指它有着像东北红高粱和秧歌舞飞红的流苏那样热烈如火的元素。这里的民俗,倒像是玫瑰红那样温婉而体贴,不似老白干那么烈,更像是红酒那样绵柔。不,最准确地来说,就和茅台一样,浓香馥郁,回味悠长,余香绵绵。你看那些大叔大妈们,把音乐热烈奔放的广场舞换成了“咚、擦、擦”的柔和优雅的交谊舞,并且跳得有模有样,丝毫不输年轻人。

另一边,主角仍然是大叔大妈,但这次他们穿上了革命装,唱起了《九九艳阳天》,男女声部和谐统一,再加上乐器和指挥,活脱脱一场音乐会啊!我们找了一些普通市民做了简短的采访和调查,发现他们的热情丝毫不输好客之乡,但是却又没有那样扑面而来的让人感觉一时间无法适应的火热,而是像温火慢熬的小米粥那样暖心舒肺,交流起来几乎没有隔阂,仿佛已经是老熟人了似的。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由于这里少数民族众多,所以还有不少独有的民风民俗,比如苗族的踩山节、砍火星节,仡佬族的祭山节、吃新节等。在遵义还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贵州名酒节,每年7月到8月举行,活动内容主要为参观遵义酒文化博物馆、茅台酒厂、遵义会议会址、赤水十丈洞瀑布等,对于爱喝酒的人来说,这可是遍尝当地名酒的绝佳机会。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独特的民俗都以物品、行为或者这样那样的形式被保存和沿袭了下来,形成了遵义特有的民俗文化。这些独特的民俗滋润着当地人的生活,我们热爱这片土地,我们热爱这里的人。

鲜红的遵义记忆

遵义这座城市承载的记忆,依然是红色的,有人说它血红,因为这里是革命战士流过血拼过命的地方。但我们还是不想用这样沉重的有些刺眼的词汇,因为我们明白,在这里发生的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我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里曾经代表了新的希望,现在依然代表着贵州人民的希望。所以我们想用鲜红,这带给人鼓舞和力量的词汇来形容遵义的记忆。

踏入遵义会议纪念馆的瞬间,我们的灵魂便被庄严肃穆的氛围和还散发着当年沙场气息的展品给震慑住了。时间仿佛在此刻静止,你似乎能在这里听到历史的回响:强渡乌江、鏖战娄山、二占遵义、四渡赤水,遵义会议前后,红军的伟大壮举铸就了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转折的不朽丰碑。看着那些被保存下来的珍贵史料和物品,瞻仰着伟岸的领袖雕塑和巨画,我们的眼前好像过电影一般浮现出一幕幕当时的画面。

不得不被毛主席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少有的勇气与胆量所折服,他扶大厦之将倾,把红军从危难之中解救了出来,与此同时开拓了革命的新道路。遵义会议也将这样一个杰出的人物正式搬上了历史舞台,造就了之后传奇的革命史以及一个新中国。想到这儿,心中感情已非敬仰二所能表达。

在会址景区内,我们还很幸运地采访到了一位老革命战士,这位老爷爷告诉我们,他与他的战友们借参观这个场馆的契机,从五湖四海来相聚,共同缅怀当年的时光。他们中有人参加过抗美援越战争,有人参加过79年自卫反击战,有人参加过收复老山的战役。尽管年事已高,但几位老战士依旧目光矍铄,在他们心中,有红色记忆的地方,就是他们余生里想要踏遍的土地。我们不禁为老爷爷们的精神动容,再想想我们这辈人对红色景点的冷落甚至排斥,又感到万分惭愧。

天色将晚,我们准备结束今天的行程,不过当然不能错过这里的美食!说来,遵义的美食也是一绝,同样是当地民俗的一部分。这里有独特迷人的民俗文化,这里有撼人心魄的红色记忆,这里有安居乐业的淳朴人民。这里是真实的遵义,动人的遵义。我们在这里,回首过往,怀抱希望。

大学生红色寻访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7月21日,生命科学学院红日实践小分队来到石家庄市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参观学习,这是实践队“踏寻红色足迹,缅怀革命先烈”系列活动的第一站。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位于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纪念馆通过历史图片、珍贵文物、雕塑、声光电等多种表现形式,再现1919至1949年间,河北军民英勇斗争的革命史。

红日实践小分队成员对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进行了全面了解和学习,听取馆内工作人员的介绍并随机采访来参观的游客。

82岁高龄的老党员吕佃霞和儿子恰好来纪念馆参观,她的五个儿子中有三个在部队,其中一个曾担任团长。她向实践队同学回忆起当年战争的残酷和生活的艰辛,依然难掩热泪。在纪念馆担任安保工作的一位55岁的老大爷,以及84岁的一位轮椅老奶奶分别给同学们讲述抗日战争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和家庭生活,感慨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

参观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的实践活动圆满成功,生命科学学院红日实践队在此次实践活动中深刻领悟了抗日战争的悲壮,同样也为华北地区为抗日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而感到无比自豪。

7月16日,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我心飞翔”小分队正式开始暑期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的主题为“追寻红色足迹,发扬革命精神”。紧扣实践主题,小分队全体成员于7月16、17日对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进行认真地参观与学习,从中收获颇丰。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位于石家庄,于1953年竣工,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园内布局严谨,东西对称、层次分明,更有苍松翠柏陪衬,显得气势雄伟、庄严肃穆。其中的主要建筑有:烈士纪念碑、铭碑堂、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堂、革命文物厅、白求恩大夫陵墓和“白求恩纪念馆”、董振堂、赵博生纪念碑亭等。

为表达对革命烈士的崇敬与感激,弘扬大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小分队的队员在参观完毕后,主动向相关的工作人员要求,参加到义务劳动之中。因石家庄刚刚下过雨,陵园的甬道上有很多落叶。小分队队员借来扫帚,认真进行打扫,希望烈士的安息之地保持干净、整洁。

值此建党94周年及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第四期“民族旗舰”班实践团队重走革命老区,缅怀先烈。7月17日至23日,实践团队在百色市田东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红色景点、调查走访的方式,探访红色印记,感受革命情怀,学习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实践队首先来到粤东会馆,这里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同志领导和发动百色起义总指挥部所在地,是进行会议部署的重要场所。在这里,队员们参观了重要的历史文物,学习爱国主义和革命教育精神,从而更加坚定了大家弘扬百色起义精神,争做“三严三实”好干部的信心。在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对游客进行了简单的采访,并在他们身上了解到一些关于红色革命方面的信息。有一位游客说,他从小就很喜欢历史,他认为作为中国人,每一个人都应该牢记历史,牢记先辈们洒下的热血。而有的游客对于红色革命并不了解,他们只是简单地参观,也没有通过其他渠道深入了解革命,红色革命意识比较淡薄。团队成员杨帆说:“我认为红色革命精神应深植于每个人心中,无论身份无论职业,都应对革命成果心怀感恩。”

实践队做问卷调查

次日,实践团队来到百色起义纪念公园,经过十多分钟的阶梯攀爬之后,来到了纪念碑前,并进行宣誓,整齐的声音表现了旗舰班团队成员的激情与斗志。在这里,实践队还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红色文化。

19日,旗舰班实践队到百色市华宇安老院了解老人家的生活状况,并与他们谈国事聊家常,同时与革命老兵谈谈抗战那些事儿。实践队成员一大早就来到安老院,见到了曾参加过抗日战争、百色起义等战争的革命老兵,老人家如今已有90岁,行动不便,但他的思路却很清晰,他说:“那个年代条件特别辛苦,打仗很累,但是我们都没有放弃,后来我们还是取得胜利了。”说起战争,老人家眼角泛起泪花,往事历历在目。实践队的队员们听后也感触颇多,队员陀蕙僡说:“老爷爷的话很朴实,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铭记那些为了祖国统一和平付出生命和青春的英雄们。”

队员与安老院的老人聊天

此外,旗舰班实践队还参观了清风楼、灵洲会馆、百色起义纪念馆。团队还沿着革命老路,来到田东县的百谷红军村,帮助村民干农活,并拜访了现年98岁的老红军李著尧老人和红军后人韦瑞清,了解百谷红军村的革命事迹。

实践队队长曹璐说:“通过这次寻访红色印迹的活动,我们收获了很多,也更加明白了作为接班人的责任有多重大,相信我们会更加努力学习,锻炼自己,成为更加优秀的人!”

假期大学生红色旅游社会实践报告

盛夏7月,从杭州至湄潭,历时10天,行程xx余公里,浙江大学丹青学园赴贵州遵义湄潭社会实践团的13名队员完成了一次寻根之旅、反哺之旅。

抗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红色之旅,重温光辉党史;浙大西迁七十六周年,重走西迁,感悟爱校荣校之情;为湄潭万马乡的留守儿童们开办夏令营,给予他们温暖和陪伴;走在西部农村乡野广阔的道路上,看农民创业的筚路蓝缕。

一、参访与缅怀:荣党爱校,重温光辉岁月

历史上,有两支队伍在遵义胜利“会师”,遵义拥有着光辉灿烂的红军长征文化,历史在这里发生重要转折;另一只文军长征的队伍也抵达遵义,并在此办学七年,享有“东方剑桥”的美誉。

在遵义会议会址里,纪念馆里那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工农红军的旧物,平静而有力地诉说着当年的风云激荡,在这里,历史就是活生生的生活印记,震颤着每一位队员的心灵。这些95后的年轻人纷纷表示,体悟红军当年筚路蓝缕的艰辛,对于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将来担当起国家与时代的使命,是不可或缺且大有裨益的。

湄潭是浙大的“第二故乡”,走在街道上,“浙大路”,“浙大广场”等地名使那段历史触手可及,对于每一位求是学子来说,这永远是一片值得怀念的热土,是心中的圣地。湄潭文庙,高高的台阶令人肃穆,庙内陈列的竺可桢像、西迁地图、师生生活照以及在当时艰苦条件下所取得的傲人成果,带给大家是自豪更是感动。没有大楼而有大师,没有完备的教学设施而成就“东方剑桥”。队员们深感社会实践衫上“浙江大学”四个,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是求是学子肩负着的 “公忠坚毅,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重担!

二、支教与陪伴:春风化雨,共谱大山里最美的笑声

“我们要为留守儿童带去些什么,哪怕只有六天”。队员们来到湄潭县西河乡万马学校展开为期六天的支教。万马学校属省级一类贫困乡镇,也是丹青学园坚持了三年的社会实践基地。山路颠簸,条件艰苦,但队员们的热情不减,为了三个班六天近120个课时的支教,队员们早早就开始准备教案并试讲。

除了语、数、英、历史、地理、物理等文化课程之外,队员们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增加了心理课、文体课以及素拓等的项目,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教给他们自信、团结的精神。

朝夕相处的六天,孩子们对老师的称呼已变成了“松哥”、“金姐”。课堂上的欢声笑语,夜空下的次次谈心,这座山,这所学校,这些人,已成为彼此心中永不褪色的美好回忆。

三、走访与调研:西部农民创业在挫折中前进

xx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如今,创业的种子正在广大的农村倔强地生长着。本次实践,队员们得到了浙大公共管理学院杨大鹏博士的指导和帮助,深入西河乡,发放了近百份专业调研问卷,走访了15户自主创业个体户,并形成了相关的调研报告,具体而 微,从小山村里窥视时代新风尚。

调研围绕着几个问题展开。为什么要创业?为了家庭和孩子。街尾的小饭馆是为数不多的几间开着门的店之一,老板娘高中毕业后不久,离乡打工,到过广东、福建、浙江,丈夫现在在湖北经营着一间服装店。为了照顾年幼的孩子,在丈夫和大姑子的支持下回乡开了这间小店以此补贴家用。在年轻人多外出打工,老龄化严重的西部乡村,家庭和孩子成为年轻父母回乡谋生的唯一理由。

自营店铺的经营状况如何?在原本就人烟稀少的农村何谈商业化的发展。“因为外来人口少、本地市场小、公路残破,交通不便等各种原因,小店生意萧条,处于半歇业状态。”农民创业大多选择饭馆、小吃店等挑战性不大,创新性不强的行业。

农民创业面临着怎么样的困境?“贷款真的很不容易”、“我们开店根本没有人管,也没有支持”、“通往小镇的公路路况很差,让交通更不方便了”……地理条件、交通条件、国家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这些勇敢迈出第一步的农民在创业的道路上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尽管如此,创业的种子仍然在万马,在西部的田野乡间顽强生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们就是是创业浪潮中的那一点星火。

队员们追寻着西迁精神前进,在实践中体悟着“求是”校训的内涵,短短数日,收获匪然。红色寻访、支教接力、创业调研,三线合一,队员们认识到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深知砥砺担当义不容辞。勿忘往昔西迁办学苦难辉煌,担当今日求是创新时代先锋,不负明天一流名校的伟大梦想,是每一位浙大人的光荣担当!

大学生红色足迹社会实践报告

四点十五分,第一声闹铃响起,但是很快就没了声响。教室里依旧保持着沉寂没有任何人有起床的想法,因为大家真的很困,昨天晚上大家为了准备第二天的活动都是忙到很晚才睡。

四点三十一分,时间闹铃声此起彼伏,大家在这杂乱的噪音中很不情愿地睁开自己那双朦胧的双眼,美梦就此结束。在大家的相互催促中所有的人都以最快的速度离开了自己温暖的床铺,开始收拾各自的东西为今天的活动藤场地。

五点整,经过简单的收拾和洗漱后,大家准时在尚志中学的校门口集合向今天的目的地——赵尚志将军墓出发。

坐落在群山之中的尚志乡以其特有的气息感染着我们的每一位成员,鸡鸣,青山,晨雾这山区的晨景让我们这些来自高楼耸立的都市大学生全然忘记了身上的疲惫,从大家的脸上丝毫看不出我们昨晚仅仅睡了不到五个小时。在院旗和会旗的引领下大家一个个精神饱满地开始了今天的活动。

出发前就听说尚志将军墓坐落在群山之中,一个美丽的山坡上。一位伟大的抗战英雄一生为了祖国和人民不断奔波在抗日战场上,牺牲后能够在家乡这片安静祥和的土地上安息也可以说是对他最好的慰藉。

当我们出了驻地发现校车已经在公路上等我们了,原来我们还有车坐。大伙一个个都在心底暗暗的为自己庆幸,以为我们可以这样顺顺利利的到达目的地。当汽车驶到一棵非常高大的柳树前停了下来,随同我们前来的一位老师告诉我们这棵柳树叫尚志柳,它生长在赵尚志将军生前房屋的前面,更令我们感到吃惊的是这儿竟然是全镇唯一一个可以让大型车辆调转车头的地方。而我们的车上行程到此结束,接下来我们要徒步爬山了。

山路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陡峭和崎岖,让人感觉不到此刻的我们正在山中行走,山间空气异常清新,看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若隐若现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大家一路有说有笑,不断谈论着眼前看到的一个个壮丽的景观。很快大家将一个小山坡抛在身后,在眼前的山坡上一个写着尚志林的巨大石碑立在其上。

我们爬到这儿才发现尚志将军墓就在这块石碑后的一片开阔地,很简朴的两座坟,原来尚志将军的父母也被安葬在这里。随后尚志纪念馆的馆长项我们介绍说,这里是尚志将军的影坟,里面并没有尚志将军的遗骸而只有尚志将军生前写的一本书,因为尚志将军是在战斗中被叛徒出卖而牺牲的,由于尚志将军在对日战争中的英勇,日本人曾重金悬赏他的头颅,在他死后尸身也被日本人带走,最后不知下落。不过现如今在长春市净月潭发现了尚志将军的头颅,经过各方的努力尚志将军的头颅也将回到家乡,到时候这座坟不会再称之为影坟了。听了她的讲解我们对尚志将军又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经过短暂的调整扫墓仪式正式开始了。首先全体成员向尚志将军墓默哀一分钟,然后由朱首俊学长代表全体成员进献花圈。随后全体成员在王灿学姐的带领下向尚志将军墓进行宣誓,宣誓结束后全体成员又绕行尚志将军墓一周。就这样一个简短的扫墓仪式结束了,随后大家在这儿停留了一会,因为朝阳市电视台要对我们一些成员进行采访,而其余的成员则站在这山顶上尽情地领略这大自然的馈赠和英雄的风骨。

扫墓结束后大家又匆忙顺着原路返回驻地,因为还有更多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

参观纪念堂

从尚志墓回来,经过20分钟的行程,我们来到了尚志将军纪念馆,。 由于原馆正在休整扩建,现在的尚志纪念馆借用了尚志乡希望小学的两间教室。其中一号馆位于小学三楼,其中收藏了大量赵尚志将军生前用过的物品。

刚进门就能看到一个两米高的半身雕像,雕像为铜质,栩栩如生,仿佛一个尚志将军就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尤其是将军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仿佛蕴含着愤怒,这是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领土,残杀我中国同胞的愤怒;仿佛蕴含着希望,是对祖国未来的希望,新中国成立的坚定信念。同学们纷纷向他鞠躬,为民族英雄献上我们深深的敬意。

馆长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赵尚志将军的父亲赵振锋,张振锋老先生本人就是一个爱国主义进步人士,早在赵老先生年轻时他就投身到反抗地主阶级压迫人民的斗争中,毁家纾难,他老人家当之无愧。所谓虎门出将子,赵尚志将军就是在赵老先生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的,并成为我国著名的抗日将领。一门忠义郎,云蒙第一家是对赵尚志将军全家的真实写照,赵尚志将军的兄弟姐妹全都投入到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大潮之中。相比我们当代,那时的生活条件无疑是艰难的,但是尚志将军的爱国热情确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当代优越条件下的孩子所不能比拟的,同学们都被尚志将军所感染着,他的形象在我们心中愈发高大起来。在一号馆的西南陈列着一口尚志将军所使用过的锅,到今天这口锅已经部分残缺,它静静地躲在纪念馆的一角,就那样静静地躺着,也许它正在回味,回味那伴随着尚志将军的日子,许多同学停驻在这口普普通通的锅前,思绪回到过去,我们仿佛看到了它在尚志将军的背上,随着尚志将军转战在黑龙江的深山老林中,他见证了将军们在吃草和树根的艰苦条件下依然坚信马克思列宁主义,坚信中国在渡过革命的黑暗时期必然会建立新中国;见证了他们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贡献自己全部青春乃至生命的情景。西侧的墙壁上具体介绍了尚志将军的一家人在抗日救亡斗争中光辉事迹,其中有尚志将军的弟弟赵尚武在战斗中牺牲的介绍,对于赵尚武也许我们并不曾知晓,正如千千万万个革命战士一样,他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在历史中他的名没有多少人知晓,他的事迹没有多少人知晓,然而我们不会忘记,新中国大厦的墙壁上永远记载着他,人们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为新中国成立所做出的牺牲。由于一号馆的面积较小只有20平米左右,所以屋子里的空气很闷,温度也很高,馆长给我们仅仅介绍20多分钟声音就有点嘶哑了,但是接下来长达两个小时的讲解她一口水都没有喝,依然用精彩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馆内的每一件事物,赵尚志将军的每一个趣闻。所有的队员没有一个离场也没有一个叫热的,大家都认真地倾听着,铭记着我想这是因为尚志将军的崇高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们都为自己的国家能有这样的抗日英雄而感到自豪。

一号馆的西北角陈列着赵尚志将军家的花瓶,也许你会问这和抗日有什么关系,其实,赵家在赵老先生当家之时是中上层的人家赵家富有,如果不去反抗当时的封建统治,如果不去投入到救亡图存的民族抗日活动中,赵尚志将军也许可以非常舒适的度过自己的一生,衣食无忧,不必在深山老林中忍饥挨饿,不用在白色恐怖下度日,不用会在三十三岁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说,如果不去抗日,赵家会继续发达下去,然而深切的爱国之情是没有办法抑制的,赵老先生先站了出来,投入到了反抗晚清斗争中,尚志将军站了出来,为了抗击日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赵氏一家,为了全民族的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一个家庭,为了祖国的事业做出如此巨大的牺牲,我们没有办法不被感动,站在被封了的房子的门口,赵老先生没有改变他的想法,坚定的做了下去。站在一片残垣断壁前尚志将军没有犹豫,依然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了抗日民族斗争中,毁家纾难又何足形容?云蒙第一家又有何过谦之嫌?一个氏族是只有尚志将军这样的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社会脊梁,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当时的社会多么黑暗,这个社会都会有一天改换天地,都会最终进入光明的层面。

一个花瓶也许不能说明多的问题,然而它所默默是英雄们为了国家而做出的巨大牺牲是英雄们大无畏的京生。

北面墙壁宣传板介绍的是尚志将军指挥的一些战斗。在这些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沉着的将军,一个英勇的战士,一个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指挥官。最有多的就是在一次战斗中敌人的指挥官看着有优良装备的日本军队被装备简陋的抗联战士打的打败,疾呼此中必有名将指挥。北面墙壁下陈列着尚志将军用过的手枪,一把普普通通的枪。枪柄被磨的记录着他所参与的每一次战斗,尚志将军带着这把普通的枪领着抗联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与敌人周旋,让敌人心惊胆战。枪,静静地躺着在那里,在这个和平时代里,它已经退出了自己的舞台。但它一顶怀念曾经在沙场征战的日子,怀念对日本帝国主义射出的每一颗仇恨子弹。今天通过它我们哀悼我们的英雄,我们的尚志将军。

从在一号活活的留言簿上,每个队员都留下了自己的话语,有时英雄的哀思,自己立志向英雄学习的誓言。相信尚志将军在九泉之下也可以安息了。他的后辈们没有忘记他,他的后辈们依然在沿着他的足迹前进。

从一号馆出来我们来到了二号馆,二号馆位于尚志小学二楼。二号馆主要是介绍抗联的组织机构以及毛泽东,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对尚志将军的评价,领导人的评价让我们对尚志将军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的贡献的敬仰之情更加了一份。

整个参观过程大约持续了两个小时,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的心灵经历了一次打洗礼,尚志将军爱国主义京生深深感染这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仿佛沿着时光遂道从战火纷飞的年代走到了今天。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唯有努力学习,为祖国多做贡献,对的起为祖国的解放,为新中国成立而贡献自己生命的先烈们。

【第8篇】大学生红色寻访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7月21日,生命科学学院红日实践小分队来到石家庄市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参观学习,这是实践队“踏寻红色足迹,缅怀革命先烈”系列活动的第一站。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位于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纪念馆通过历史图片、珍贵文物、雕塑、声光电等多种表现形式,再现1919至1949年间,河北军民英勇斗争的革命史。

红日实践小分队成员对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进行了全面了解和学习,听取馆内工作人员的介绍并随机采访来参观的游客。

82岁高龄的老党员吕佃霞和儿子恰好来纪念馆参观,她的五个儿子中有三个在部队,其中一个曾担任团长。她向实践队同学回忆起当年战争的残酷和生活的艰辛,依然难掩热泪。在纪念馆担任安保工作的一位55岁的老大爷,以及84岁的一位轮椅老奶奶分别给同学们讲述抗日战争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和家庭生活,感慨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

参观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的实践活动圆满成功,生命科学学院红日实践队在此次实践活动中深刻领悟了抗日战争的悲壮,同样也为华北地区为抗日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而感到无比自豪。

7月16日,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我心飞翔”小分队正式开始暑期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的主题为“追寻红色足迹,发扬革命精神”。紧扣实践主题,小分队全体成员于7月16、17日对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进行认真地参观与学习,从中收获颇丰。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位于石家庄,于1953年竣工,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园内布局严谨,东西对称、层次分明,更有苍松翠柏陪衬,显得气势雄伟、庄严肃穆。其中的主要建筑有:烈士纪念碑、铭碑堂、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堂、革命文物厅、白求恩大夫陵墓和“白求恩纪念馆”、董振堂、赵博生纪念碑亭等。

为表达对革命烈士的崇敬与感激,弘扬大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小分队的队员在参观完毕后,主动向相关的工作人员要求,参加到义务劳动之中。因石家庄刚刚下过雨,陵园的甬道上有很多落叶。小分队队员借来扫帚,认真进行打扫,希望烈士的安息之地保持干净、整洁。

值此建党94周年及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第四期“民族旗舰”班实践团队重走革命老区,缅怀先烈。7月17日至23日,实践团队在百色市田东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红色景点、调查走访的方式,探访红色印记,感受革命情怀,学习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实践队首先来到粤东会馆,这里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同志领导和发动百色起义总指挥部所在地,是进行会议部署的重要场所。在这里,队员们参观了重要的历史文物,学习爱国主义和革命教育精神,从而更加坚定了大家弘扬百色起义精神,争做“三严三实”好干部的信心。在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对游客进行了简单的采访,并在他们身上了解到一些关于红色革命方面的信息。有一位游客说,他从小就很喜欢历史,他认为作为中国人,每一个人都应该牢记历史,牢记先辈们洒下的热血。而有的游客对于红色革命并不了解,他们只是简单地参观,也没有通过其他渠道深入了解革命,红色革命意识比较淡薄。团队成员杨帆说:“我认为红色革命精神应深植于每个人心中,无论身份无论职业,都应对革命成果心怀感恩。”

实践队做问卷调查

次日,实践团队来到百色起义纪念公园,经过十多分钟的阶梯攀爬之后,来到了纪念碑前,并进行宣誓,整齐的声音表现了旗舰班团队成员的激情与斗志。在这里,实践队还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红色文化。

19日,旗舰班实践队到百色市华宇安老院了解老人家的生活状况,并与他们谈国事聊家常,同时与革命老兵谈谈抗战那些事儿。实践队成员一大早就来到安老院,见到了曾参加过抗日战争、百色起义等战争的革命老兵,老人家如今已有90岁,行动不便,但他的思路却很清晰,他说:“那个年代条件特别辛苦,打仗很累,但是我们都没有放弃,后来我们还是取得胜利了。”说起战争,老人家眼角泛起泪花,往事历历在目。实践队的队员们听后也感触颇多,队员陀蕙僡说:“老爷爷的话很朴实,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铭记那些为了祖国统一和平付出生命和青春的英雄们。”

队员与安老院的老人聊天

此外,旗舰班实践队还参观了清风楼、灵洲会馆、百色起义纪念馆。团队还沿着革命老路,来到田东县的百谷红军村,帮助村民干农活,并拜访了现年98岁的老红军李著尧老人和红军后人韦瑞清,了解百谷红军村的革命事迹。

实践队队长曹璐说:“通过这次寻访红色印迹的活动,我们收获了很多,也更加明白了作为接班人的责任有多重大,相信我们会更加努力学习,锻炼自己,成为更加优秀的人!”

【第9篇】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传承“红色精神”

xx年8月25日,井宝小分队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学习一天的理论。

早 上,丁仁祥教授给我们做了《毛泽东调查研究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专题讲座,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言论是自由的,选择相信或是怀疑也是自由的,但是理性是 我们透过重重迷雾触摸真相的唯一路径,流言止于智者,不做恶意的误导,不做愚钝的跟风者,实事求是,用独立的思考,负责的态度去辨明流言传闻。当然,这并 非代表着我们只是单向接受媒体的报道,在如今微博、微信流行的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在我们无法辨明事实真相时,即便不能亲自验证真实 性,也不要妄加揣测和转发。因为我们自以为的真相,自认为的正直善良可能会正中阴谋者的圈套。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面对各界的舆论,面对尘封的历史。是时候打开深埋在心中的结,揭开历史的真相,因为只有不忘来时的路,才会知道未来的路怎么走!

下午在短暂的休息后,李忠教授给我们做了《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的讲座,毛泽东在1965年说过:井冈山革命精神不要丢了!时至今日,井冈山精神是当代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爱国至上,精忠报国”,“一身正气,救民于火”。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江西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井冈上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传统的源头,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传承和发扬。

晚上是大家最最期待的互动教学《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革命后代讲家风》,听烈士的子女讲述他们父母辈过去的故事,感动于中国老一代红军的艰苦卓绝,同时也感动这一对夫妻的深厚感情。老爷爷说:夫 妻之间没有感谢,只有责任。一直以来都是松柏支持着我的事业,我们相互扶持。看过很多人秀恩爱,这一对夫妻给我的感悟最深。他们相互深爱着,同时爱情不是 他们的全部,他们在爱着的同时互相鼓励、支持对方的事业。他们爱着的不仅仅是对方还有这个世界,还有这个世界的其他人。我们年轻人应当志存高远,不拘泥于 眼前的喜乐,胸怀天下。

战争年代,硝烟四起,红军战士们为守卫家园抛头颅、洒热血,放下儿女私情,为大家舍小家,战士们的孩子在那个时候,不仅得不到父爱、母爱的关怀,就连一个安 稳、平静的童年生活都没有,柔弱的孩子们承受着现在的人们无法想象、无法理解的痛苦和恐惧,吃不饱、穿不暖,小小年纪就要面对死亡随时的降临,但在那些艰 苦岁月中,红军战士们珍惜每一个祖国的花朵,保护每一个脆弱的生命,带领着大家坚毅地活下来,不抛弃、不放弃,勇往直前,这样的意志正是当代人亟需的品 质,困难再大,不低头、不屈服,迎难而上方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第10篇】大学生红色足迹社会实践报告

四点十五分,第一声闹铃响起,但是很快就没了声响。教室里依旧保持着沉寂没有任何人有起床的想法,因为大家真的很困,昨天晚上大家为了准备第二天的活动都是忙到很晚才睡。

四点三十一分,时间闹铃声此起彼伏,大家在这杂乱的噪音中很不情愿地睁开自己那双朦胧的双眼,美梦就此结束。在大家的相互催促中所有的人都以最快的速度离开了自己温暖的床铺,开始收拾各自的东西为今天的活动藤场地。

五点整,经过简单的收拾和洗漱后,大家准时在尚志中学的校门口集合向今天的目的地——赵尚志将军墓出发。

坐落在群山之中的尚志乡以其特有的气息感染着我们的每一位成员,鸡鸣,青山,晨雾这山区的晨景让我们这些来自高楼耸立的都市大学生全然忘记了身上的疲惫,从大家的脸上丝毫看不出我们昨晚仅仅睡了不到五个小时。在院旗和会旗的引领下大家一个个精神饱满地开始了今天的活动。

出发前就听说尚志将军墓坐落在群山之中,一个美丽的山坡上。一位伟大的抗战英雄一生为了祖国和人民不断奔波在抗日战场上,牺牲后能够在家乡这片安静祥和的土地上安息也可以说是对他最好的慰藉。

当我们出了驻地发现校车已经在公路上等我们了,原来我们还有车坐。大伙一个个都在心底暗暗的为自己庆幸,以为我们可以这样顺顺利利的到达目的地。当汽车驶到一棵非常高大的柳树前停了下来,随同我们前来的一位老师告诉我们这棵柳树叫尚志柳,它生长在赵尚志将军生前房屋的前面,更令我们感到吃惊的是这儿竟然是全镇唯一一个可以让大型车辆调转车头的地方。而我们的车上行程到此结束,接下来我们要徒步爬山了。

山路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陡峭和崎岖,让人感觉不到此刻的我们正在山中行走,山间空气异常清新,看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若隐若现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大家一路有说有笑,不断谈论着眼前看到的一个个壮丽的景观。很快大家将一个小山坡抛在身后,在眼前的山坡上一个写着尚志林的巨大石碑立在其上。

我们爬到这儿才发现尚志将军墓就在这块石碑后的一片开阔地,很简朴的两座坟,原来尚志将军的父母也被安葬在这里。随后尚志纪念馆的馆长项我们介绍说,这里是尚志将军的影坟,里面并没有尚志将军的遗骸而只有尚志将军生前写的一本书,因为尚志将军是在战斗中被叛徒出卖而牺牲的,由于尚志将军在对日战争中的英勇,日本人曾重金悬赏他的头颅,在他死后尸身也被日本人带走,最后不知下落。不过现如今在长春市净月潭发现了尚志将军的头颅,经过各方的努力尚志将军的头颅也将回到家乡,到时候这座坟不会再称之为影坟了。听了她的讲解我们对尚志将军又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经过短暂的调整扫墓仪式正式开始了。首先全体成员向尚志将军墓默哀一分钟,然后由朱首俊学长代表全体成员进献花圈。随后全体成员在王灿学姐的带领下向尚志将军墓进行宣誓,宣誓结束后全体成员又绕行尚志将军墓一周。就这样一个简短的扫墓仪式结束了,随后大家在这儿停留了一会,因为朝阳市电视台要对我们一些成员进行采访,而其余的成员则站在这山顶上尽情地领略这大自然的馈赠和英雄的风骨。

扫墓结束后大家又匆忙顺着原路返回驻地,因为还有更多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

参观纪念堂

从尚志墓回来,经过20分钟的行程,我们来到了尚志将军纪念馆,。 由于原馆正在休整扩建,现在的尚志纪念馆借用了尚志乡希望小学的两间教室。其中一号馆位于小学三楼,其中收藏了大量赵尚志将军生前用过的物品。

刚进门就能看到一个两米高的半身雕像,雕像为铜质,栩栩如生,仿佛一个尚志将军就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尤其是将军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仿佛蕴含着愤怒,这是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领土,残杀我中国同胞的愤怒;仿佛蕴含着希望,是对祖国未来的希望,新中国成立的坚定信念。同学们纷纷向他鞠躬,为民族英雄献上我们深深的敬意。

馆长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赵尚志将军的父亲赵振锋,张振锋老先生本人就是一个爱国主义进步人士,早在赵老先生年轻时他就投身到反抗地主阶级压迫人民的斗争中,毁家纾难,他老人家当之无愧。所谓虎门出将子,赵尚志将军就是在赵老先生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的,并成为我国著名的抗日将领。一门忠义郎,云蒙第一家是对赵尚志将军全家的真实写照,赵尚志将军的兄弟姐妹全都投入到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大潮之中。相比我们当代,那时的生活条件无疑是艰难的,但是尚志将军的爱国热情确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当代优越条件下的孩子所不能比拟的,同学们都被尚志将军所感染着,他的形象在我们心中愈发高大起来。在一号馆的西南陈列着一口尚志将军所使用过的锅,到今天这口锅已经部分残缺,它静静地躲在纪念馆的一角,就那样静静地躺着,也许它正在回味,回味那伴随着尚志将军的日子,许多同学停驻在这口普普通通的锅前,思绪回到过去,我们仿佛看到了它在尚志将军的背上,随着尚志将军转战在黑龙江的深山老林中,他见证了将军们在吃草和树根的艰苦条件下依然坚信马克思列宁主义,坚信中国在渡过革命的黑暗时期必然会建立新中国;见证了他们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贡献自己全部青春乃至生命的情景。西侧的墙壁上具体介绍了尚志将军的一家人在抗日救亡斗争中光辉事迹,其中有尚志将军的弟弟赵尚武在战斗中牺牲的介绍,对于赵尚武也许我们并不曾知晓,正如千千万万个革命战士一样,他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在历史中他的名字没有多少人知晓,他的事迹没有多少人知晓,然而我们不会忘记,新中国大厦的墙壁上永远记载着他,人们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为新中国成立所做出的牺牲。由于一号馆的面积较小只有20平米左右,所以屋子里的空气很闷,温度也很高,馆长给我们仅仅介绍20多分钟声音就有点嘶哑了,但是接下来长达两个小时的讲解她一口水都没有喝,依然用精彩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馆内的每一件事物,赵尚志将军的每一个趣闻。所有的队员没有一个离场也没有一个叫热的,大家都认真地倾听着,铭记着我想这是因为尚志将军的崇高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们都为自己的国家能有这样的抗日英雄而感到自豪。

一号馆的西北角陈列着赵尚志将军家的花瓶,也许你会问这和抗日有什么关系,其实,赵家在赵老先生当家之时是中上层的人家赵家富有,如果不去反抗当时的封建统治,如果不去投入到救亡图存的民族抗日活动中,赵尚志将军也许可以非常舒适的度过自己的一生,衣食无忧,不必在深山老林中忍饥挨饿,不用在白色恐怖下度日,不用会在三十三岁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说,如果不去抗日,赵家会继续发达下去,然而深切的爱国之情是没有办法抑制的,赵老先生先站了出来,投入到了反抗晚清斗争中,尚志将军站了出来,为了抗击日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赵氏一家,为了全民族的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一个家庭,为了祖国的事业做出如此巨大的牺牲,我们没有办法不被感动,站在被封了的房子的门口,赵老先生没有改变他的想法,坚定的做了下去。站在一片残垣断壁前尚志将军没有犹豫,依然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了抗日民族斗争中,毁家纾难又何足形容?云蒙第一家又有何过谦之嫌?一个氏族是只有尚志将军这样的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社会脊梁,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当时的社会多么黑暗,这个社会都会有一天改换天地,都会最终进入光明的层面。

一个花瓶也许不能说明多的问题,然而它所默默是英雄们为了国家而做出的巨大牺牲是英雄们大无畏的京生。

北面墙壁宣传板介绍的是尚志将军指挥的一些战斗。在这些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沉着的将军,一个英勇的战士,一个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指挥官。最有多的就是在一次战斗中敌人的指挥官看着有优良装备的日本军队被装备简陋的抗联战士打的打败,疾呼此中必有名将指挥。北面墙壁下陈列着尚志将军用过的手枪,一把普普通通的枪。枪柄被磨的记录着他所参与的每一次战斗,尚志将军带着这把普通的枪领着抗联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与敌人周旋,让敌人心惊胆战。枪,静静地躺着在那里,在这个和平时代里,它已经退出了自己的舞台。但它一顶怀念曾经在沙场征战的日子,怀念对日本帝国主义射出的每一颗仇恨子弹。今天通过它我们哀悼我们的英雄,我们的尚志将军。

从在一号活活的留言簿上,每个队员都留下了自己的话语,有时英雄的哀思,自己立志向英雄学习的誓言。相信尚志将军在九泉之下也可以安息了。他的后辈们没有忘记他,他的后辈们依然在沿着他的足迹前进。

从一号馆出来我们来到了二号馆,二号馆位于尚志小学二楼。二号馆主要是介绍抗联的组织机构以及毛泽东,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对尚志将军的评价,领导人的评价让我们对尚志将军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的贡献的敬仰之情更加了一份。

整个参观过程大约持续了两个小时,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的心灵经历了一次打洗礼,尚志将军爱国主义京生深深感染这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仿佛沿着时光遂道从战火纷飞的年代走到了今天。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唯有努力学习,为祖国多做贡献,对的起为祖国的解放,为新中国成立而贡献自己生命的先烈们。

【第11篇】大学生寒假“走访红色路线”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我们实践团的出发时间无意识地选在了**这样一个特殊日子,正好契合了我们抗联发的主题也荡涤着我们的情怀。从车站一路出发,我们望见的是绵延不绝的山灵动的水。由衷让人感叹东北这块土地的美丽,但思想又跳跃到当初这块土地上埋藏了多少抗日的忠魂而如今又养育了多少苍翠的树木。我们期待在这挖掘更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青山埋忠骨,流水话精魂

负责接待我们的是宽甸风景局的孙老先生虽已七旬可是一点都不显老,孙先生一路上向我们讲述着他父亲从小就告诉他的发生在这块土地杨靖宇收编三股土匪抗日和刘青山烈士的故事,言语中无不透露着老先生对革命先辈的崇敬感激之情。先生对当今年轻人缺乏红色故事的熏陶颇为感慨,我也向先生讲诉着东北大学光辉的爱国史在民族危难之际勇于担当,先生不停称赞我们今天的行为。不得不说我们从未见过这么深的山这么陡的峰,源源不断萦绕的水雾增添了这的神秘,看到简陋的不能再简陋的抗联遗址时我们沉默了因为我们明白我们彼此都震撼了。当时至寒冷的冬季他们是靠多么坚强的意志坚持下去的呀, 因为他们坚信未来一定是光芒万丈的。望着抗联小径,想着他们曾经在这踏着匆忙的脚步内心激动不已。

年轻人对红色遗迹的关注惹人忧

在我们上山过程中我们只看到一个游客往抗联遗迹处参观,我望了望刘青山墓处单只的人影,而铁缆处争向排队的人群。我怀着崇敬沉重的心情深深鞠躬,此刻心情已经找不到词语形容。我感到我眼里噙着泪,但不知道这些泪为何所泛,替先辈为名族解放而英年早逝还是为当今人的冷漠?烈士的忠骨就掩埋在这深山密林处,好在伴着潺潺的流水,终日不休的流水好像在向后来人诉说着他们的故事。我觉得当初选这个主题做是对的,是有义务的。我们对不同年龄段的游客进行了采访,发现四十五岁以上的人群对革命先辈怀有崇敬感,对后辈红色教育也多,而年轻人红色知识的匮乏,对红色遗迹的不关注度惹人忧。

后记: 抗战忠魂 千秋仰止

宽甸,中朝交界,尤其以它美丽独特的风景而闻名,而在我们心中最美丽的景色永远是杨靖宇将军和他的抗联在这留下的注定光耀千古的足迹。

【第12篇】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追寻红色印迹

前言

在中国共产建党96周年之际,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对各系、班团支部、各学生组织进行了一次主题为追寻红色印迹、践行青春使命的活动,红色之旅社会实践报告。于是我在xx年8月10号前往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昌堡景区寻访。

调研方法:亲身探访

调研对象:永昌堡

永昌堡介绍: 永昌堡,明城堡,俗称新城。建于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位于温州市龙湾区永昌镇。明代,温州沿海备受倭寇侵犯,永强抗倭首领王沛、王德叔侄牺牲。当时由王叔果、王叔杲兄弟会同族中父老费时13个月捐金7000余两修建而成,用于抵抗倭寇入侵,是当时沿海重要的抗倭重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团结抗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怕牺牲的高尚情操。城堡呈长方形,南北长738米,东西阔445米,周长2366米,城墙高8米,基阔4米。用石块斜垒,中夯土。城外环护城河,城内凿有二渠,居民分住渠之两岸,井然可观。该城墙已部分残缺。1982年修复南北城门两旁城垛及城楼,红色之旅社会实践报告。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次社会实践的收获及感悟:通过这追寻红色印迹社会实践,我不仅欣赏到了永昌堡的自然风光,沉淀的历史记忆,没有这里的英烈,就没有我们和平的生活,没有他们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我们小康社会。通过这次红色之旅,是我收到了深刻的教育,认识到了作为21世纪的一名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懂得吃苦耐劳,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作为一名院团委干事的我,更加知道要服务学生。在今后的工作里我会努力成为一名负责任、顾全大局、把创新精神和扎实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优秀学生干部。

实践感悟:通过这追寻红色印迹社会实践,我不仅欣赏到了永昌堡的自然风光,沉淀的历史记忆,没有这里的英烈,就没有我们和平的生活,没有他们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我们小康社会。通过这次红色之旅,使我收到了深刻的教育,认识到了作为现今的一名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懂得吃苦耐劳,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作为一名院团委干事的我,更加知道要服务学生。在今后的工作里我会努力成为一名负责任、顾全大局、把创新精神和扎实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优秀学生干部。

【第13篇】暑期大学生赴西柏坡红色教育实践报告

20xx年7月12日下午,由xx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两名老师、十四名学生组成的xx大学20xx暑期大学生赴西柏坡红色教育实践团正式出发,前往河北省石家庄市西柏坡及保定市冉庄进行“重温党史军史万里行 践约核心价值在路上”三下乡活动,出发前学院带队老师芦雪鹏组织开展了出征仪式及安全教育。

西柏坡是我国五大革命基地之一,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了新中国,其所蕴含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两个务必精神”、“西柏坡精神”是我们这次实践活动精神教育的重点,我们整个团队的所有成员也都会在带队老师及当地团委的指导下前往西柏坡纪念馆、七届二中全会遗址、冉庄地道战遗址参观学习,在亲身实践中感受西柏坡所具有的革命意义,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以及领袖集体智慧的结晶。

13日凌晨05:42实践团顺利到达河北省石家庄市,在经过16小时的车程后所有成员也都已经在提前联系好的酒店入住休息,之后在市内进行当地资料收集和调研。

在到达石家庄之后休息了一段时间,实践团参观了这次红色教育之行的第一站——河北省博物馆。博物馆内共有四部分展厅,包涵了河北省由古至今的所有历史变革。但红色时期的展品却更吸引我们的眼球。抗战时期指挥战刀;冉庄地道战中使用的油灯、镐头、铁锨;白洋淀雁翎队使用的木船;这些展品揭示了历史发展规律,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讴歌了红色精神,使我们这些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使我们更加有信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使我们更加笃定奋发向上的信念。参观结束后我们在博物馆广场对其他参观人员进行了随机调查,听听他们的参观感受。

xx日上午,实践团开始了红色足迹探索的第二站——西柏坡国家安全教育馆。大家一起了解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安全教育方面发生的一些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国家安全特工”的史实,并在带队老师于飞老师的讲解中更加深入了解革命时期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感受革命先烈做出的巨大贡献!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在馆委会工作人员安排下进行了“杨尚昆同志旧居”的义务劳动工作,芦雪鹏老师带头和队员一起动手实践替革命先辈清理旧居,在清理的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的居住环境的很艰苦朴素,队员们有感而发,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换来的,我们现在更应该懂得感恩与珍惜。

义务劳动之后,实践团参观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遗址以及革命前辈的旧居,回顾了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做出的伟大成就,感受共产党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困难,激发了队员们对党的敬意与热爱,并且在参观革命前辈的旧址后,队员们都深感革命先辈的艰苦朴素与伟大无私,以史明鉴,忆苦思甜,深刻体会了当时红色革命之所以成功的诸多意义。

紧接着,实践团来到了西柏坡纪念馆,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三大战役”的历史重要性、“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两个务必精神’的精髓,以及“西柏坡精神”的伟大内涵,相对于我们的资料调查而言,实际的冲击则更为震撼,让我们对革命史诗有了立体的感受,队员们了解了纪念馆中的一些历史史实,讨论了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感悟了老一辈革命家在中共革命时期所表现出的种种优秀品质。队员们在参观中学习了革命的历史,了解了众多历史实情。对西柏坡的了解也越发深刻。队员们在参观之后更为深刻的理解到西柏坡精神的深层意义。队员们备受鼓舞,都希望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xx日晚,在充实的一天调研活动结束后,我们连夜坐火车前往保定,开始我们对冉庄地道战遗址的调研。并于晚上十点左右到达保定火车站。

15日,实践团开始了本次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站——冉庄地道战遗址。队员们参观了纪念馆中所陈列的各种雕塑以及抗战时期所留下来的一些历史遗迹。并体验了老一辈革命家在抗战时期所建造的地道,无不感叹当初抗战人民机智。 抗日时期冉庄地下建造了复杂的地道,穿梭其中,我们仿佛穿越到抗日时期,亲眼看到村民们带领着红军用最朴实的智慧在地道中消灭日军。地道不仅是抗日时期的历史标志,更是我国抗战人民智慧的结晶。同学们在进入纪念馆后,观看了纪念馆中所存有的物体,每一个浮雕,每一幅照片,都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利用地道战所展开的行动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一种名族自豪感在心中油然而生。之后我们又一起走了一次地道,亲身体验了当年中国人民抗战的艰辛与聪明。他们用这一个个的地下通道所组建起来的地下迷宫,将日本侵略者挡在了空荡荡的村子之中。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我们肩负着祖国与时代托付给我们的重任。我们有责任去挑战自己,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努力奋斗。老一辈革命家的智慧结晶在我们脑海中难以忘记。而我们也要成为一名聪明的中国人。

15日下午,实践团结束所有三下乡活动前往保定火车站准备返回西安。

16日早上实践团顺利返回西安,实践团在火车站的临休点召开了工作总结会,小小的房间里容纳了十六位队员,在带队老师于飞以及芦雪鹏的带领下所有队员对本次三下乡活动进行了个人总结,交流心得,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之后部署了后续工作。

至此,xx大学20xx暑期大学生赴西柏坡红色教育实践团圆满完成所有任务。

【第14篇】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报告“重走革命之路 追寻红色记忆”

有这样一段记忆,雕刻在心、无法磨灭;有这样一段征程,充满艰辛、风雨无阻;有这样一群老人,矢志不渝、奉献不止。为了缅怀革命先辈、传承革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月28日,校学生会实践团一行12人在刘嘉老师的带领下从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楼前出发,奔赴湖州槐坎,开启了为期三天的“重走革命之路 追寻红色记忆”社会实践活动。

读不完的历史

6月28日中午,校学生会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顺利到达了湖州市长兴县槐坎乡温塘村。下午2点,实践团首先前往槐坎乡江南红村苏浙新四军纪念馆进行参观。到达纪念馆的时候,队员们感受着革命的气息,经过讲解员的讲解,知道了粟裕将军在革命战役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在革命战役中,长兴县一共有104位战士奋勇抗战,而现如今仅剩下两名幸存者,这两位老人现在都有102岁的高龄。随后,调研团面对党旗进行了庄重宣誓,并在粟裕将军墓前进行了深沉的哀悼与怀念。

纪念馆里的记录,让队员们学习到了当年革命先辈坚韧不屈、勇于奉献的精神,也更加清晰的明白我们身上肩负的重任。我们需要坚定不移地沿着革命的道路,继承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踏不尽的征程

6月29日早上午,校学生会实践团继续探寻红色革命路程。队员们从住所出发,路经槐坎乡老汽车站、新槐村、东风村、仰峰村,历时2个半小时到达新四军革命旧址——新四军司令部。在当地村委的带领下,队员们进入了原本封存的司令部旧址,参观了粟裕将军在革命期间的住所,里面包括了粟裕将军的办公室、住房、机关内部的医疗所及纺织坊,并且根据当地村民提供的信息,知道这所住所也是粟裕将军儿子粟戎的出生地。继续往里走,到达新四军的供给部、政治部和办公室三大旧址。里面的每个房间都还存放着当时新四军所使用过的工具,这一件件老旧的工具,证明着当年新四军在这里为百姓做过的贡献。

中午,实践团到达了东风村的革命旧址——方司令和谭司令的住址和十月村的革命旧址——苏浙公学旧址。这里面的事物和粟裕将军住所的事物相似,俭朴、简约,这都是新四军生活的体现,也是叙述着新四军战役过程中生活的不容易。

下午,我们返回住所。一天下来,我们行走了两万四千多步,虽然大家都感到筋疲力尽,但是也纷纷表示了解了苏浙新四军的部分历程,重走他们的老路,就是为了感受艰辛,为了能够更加珍惜我们的现有的好生活,好好利用现在好的条件,加强学习,将来成才能够更好地报效社会。

道不尽的故事

6月30日,实践团的任务就是寻找新四军革命仍然还幸存下来的革命老战士。在村委的帮助下,有幸找到了一位革命老爷爷和一位了解革命的老婆婆。爷爷说:1943年的时候新四军在此革命,因为要扩军,所以他也参加了战役,那年,他才18岁。老人含泪给我们介绍着当时新四军革命的辛酸历程,他说,这段辛酸史,他这辈子都不会忘记,更感谢新四军带给他们帮助。

在老婆婆家里,她和我们描述了当时的战争情况。她说:自己的爷爷是个地下革命党,她用颤抖的手一边笔画着,一边讲述当时的战争史,老婆婆含泪说:她的爷爷和母亲被日本鬼子抓住,逼供新四军内部信息,在拒绝回答后被狠狠的鞭打。她还描述了新四军的逃亡过程。听着这些血泪史,我们也跟着落泪了。

三天社会实践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带给每一位队员很大的感触与收获。队友们纷纷表示,这次暑期红色之旅,不仅带领我们重温历史,设身处地的感受到了那段峥嵘岁月,而且也进一步切实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我们会更加铭记历史,发挥红色精神,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情怀深入心,伴随行。

【第15篇】大学生红色旅游社会实践报告

盛夏7月,从杭州至湄潭,历时10天,行程xx余公里,浙江大学丹青学园赴贵州遵义湄潭社会实践团的13名队员完成了一次寻根之旅、反哺之旅。

抗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红色之旅,重温光辉党史;浙大西迁七十六周年,重走西迁,感悟爱校荣校之情;为湄潭万马乡的留守儿童们开办夏令营,给予他们温暖和陪伴;走在西部农村乡野广阔的道路上,看农民创业的筚路蓝缕。

一、参访与缅怀:荣党爱校,重温光辉岁月

历史上,有两支队伍在遵义胜利“会师”,遵义拥有着光辉灿烂的红军长征文化,历史在这里发生重要转折;另一只文军长征的队伍也抵达遵义,并在此办学七年,享有“东方剑桥”的美誉。

在遵义会议会址里,纪念馆里那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工农红军的旧物,平静而有力地诉说着当年的风云激荡,在这里,历史就是活生生的生活印记,震颤着每一位队员的心灵。这些95后的年轻人纷纷表示,体悟红军当年筚路蓝缕的艰辛,对于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将来担当起国家与时代的使命,是不可或缺且大有裨益的。

湄潭是浙大的“第二故乡”,走在街道上,“浙大路”,“浙大广场”等地名使那段历史触手可及,对于每一位求是学子来说,这永远是一片值得怀念的热土,是心中的圣地。湄潭文庙,高高的台阶令人肃穆,庙内陈列的竺可桢像、西迁地图、师生生活照以及在当时艰苦条件下所取得的傲人成果,带给大家是自豪更是感动。没有大楼而有大师,没有完备的教学设施而成就“东方剑桥”。队员们深感社会实践衫上“浙江大学”四个字,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是求是学子肩负着的“公忠坚毅,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重担!

二、支教与陪伴:春风化雨,共谱大山里最美的笑声

“我们要为留守儿童带去些什么,哪怕只有六天”。队员们来到湄潭县西河乡万马学校展开为期六天的支教。万马学校属省级一类贫困乡镇,也是丹青学园坚持了三年的社会实践基地。山路颠簸,条件艰苦,但队员们的热情不减,为了三个班六天近120个课时的支教,队员们早早就开始准备教案并试讲。

除了语、数、英、历史、地理、物理等文化课程之外,队员们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增加了心理课、文体课以及素拓等的项目,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教给他们自信、团结的精神。

朝夕相处的六天,孩子们对老师的称呼已变成了“松哥”、“金姐”。课堂上的欢声笑语,夜空下的次次谈心,这座山,这所学校,这些人,已成为彼此心中永不褪色的美好回忆。

三、走访与调研:西部农民创业在挫折中前进

xx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如今,创业的种子正在广大的农村倔强地生长着。本次实践,队员们得到了浙大公共管理学院杨大鹏博士的指导和帮助,深入西河乡,发放了近百份专业调研问卷,走访了15户自主创业个体户,并形成了相关的调研报告,具体而 微,从小山村里窥视时代新风尚。

调研围绕着几个问题展开。为什么要创业?为了家庭和孩子。街尾的小饭馆是为数不多的几间开着门的店之一,老板娘高中毕业后不久,离乡打工,到过广东、福建、浙江,丈夫现在在湖北经营着一间服装店。为了照顾年幼的孩子,在丈夫和大姑子的支持下回乡开了这间小店以此补贴家用。在年轻人多外出打工,老龄化严重的西部乡村,家庭和孩子成为年轻父母回乡谋生的唯一理由。

自营店铺的经营状况如何?在原本就人烟稀少的农村何谈商业化的发展。“因为外来人口少、本地市场小、公路残破,交通不便等各种原因,小店生意萧条,处于半歇业状态。”农民创业大多选择饭馆、小吃店等挑战性不大,创新性不强的行业。

农民创业面临着怎么样的困境?“贷款真的很不容易”、“我们开店根本没有人管,也没有支持”、“通往小镇的公路路况很差,让交通更不方便了”……地理条件、交通条件、国家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这些勇敢迈出第一步的农民在创业的道路上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尽管如此,创业的种子仍然在万马,在西部的田野乡间顽强生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们就是是创业浪潮中的那一点星火。

队员们追寻着西迁精神前进,在实践中体悟着“求是”校训的内涵,短短数日,收获匪然。红色寻访、支教接力、创业调研,三线合一,队员们认识到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深知砥砺担当义不容辞。勿忘往昔西迁办学苦难辉煌,担当今日求是创新时代先锋,不负明天一流名校的伟大梦想,是每一位浙大人的光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