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书笔记 > 教师读书笔记《有效教学方法》

教师读书笔记《有效教学方法》

推荐人: 来源: 范本屋 阅读: 5.63K 次

第一篇:《有效教学方法》读书笔记

教师读书笔记《有效教学方法》

书中提到“教育的艺术同时也需要给予信念”接着举一例子:有一位老师在给临毕业的学生们上最后一节课时他把学生们带到实验室给他们的最后一次实验“水的三种形态”老师对孩子们教育道“人生也有三种形态当你对生活将0℃以下的态度时你的人生便是结冻的冰当你对生活持平常态度的话人生便是水虽可流动但却无法过湖河的局限如果你对生活持100℃的激惜你却是水蒸气能够不受限制积极生活。”心得体会

老师的教诲无限给学生们以崇高的人生信念要乐观积极而向上的生活。育人更需要讲艺术同样一句话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的人能给人说笑了有的人能给人说跳了。可见说话要讲艺术话有三说巧说为妙。由于参试率的重要性所以学校对控制流生工作抓得很好这就导致了初三学生各班都有一批习惯差基础差的学生。面对马上开始的第一轮数学复习这一批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复习效果。但是老生常谈的教育对他们好象刀枪不入作为非班主任的数学教师更是拿他们没有办法。如何利用数学知识的迁移去教育他们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最近我尝试着去做果真收到不同的效果。现与大家交流一下请提宝贵意见。付诸实践:最近在学习统计与概率这一章知识一次我让同学们把复习题做在课堂笔记上课后收上来时仍和平常的结果一样::三(8)班有18位同学用了一张纸交上来。我把每一位同学的笔记批上了“优”和日期这18张纸我只给打了日期。辅导课上我没让科代表发下去而是让科代表又从课堂笔记中挑出比较上档次的10余本单摆放在一起其余的笔记放在一起18张纸也放在一起分三类摆在讲桌上。上课铃声落后同学们都注视着我而我故意盯着讲桌上的三类笔记。同学们也把目光转移到讲桌上的笔记有的同学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对比的效果。然后我让只用一张纸做的那18位同学站到讲台上问:“知道为什么要把大家叫到这儿吗?”这18位同学都意识到:自己没有课堂笔记。但是只有两个同学是低着头不好意思地小声说的大部分同学只认识到表面的错误。我又接着说:“请大家互相看一看我们18位同学。”(他们都互相看了看因为当中有成绩稍微好的有一窍不通的有在年级都调皮出名的经过对比谁都不希望和××是一种类型的。)之后3位成绩稍好的同学也低下了头。我又帮他们分析:“大家的座位是无规则地分散在各个组却不约而同地随便拿一张纸当课堂笔记。表面上是因为没有课堂笔记而站在一起受批评请你们思考一下我们这18位同学实质上的共同缺点是什么?”又有几位同学低下了头有人小声嘀咕:“是学习习惯不好。”我又趁机帮他们认识自己:哪些同学肯交头接耳哪些同学作业潦草哪些同学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哪些同学解题过程不详等。这时他们确定能承认自己是有这些不良习惯。我又启发他们:“这些不良习惯造成的一个共同后果是什么?”他们大都表示:“后果是成绩不怎么突出。”“成绩总也上不去”“越来越学不会”。然后我又把挑出的10余本上档次的课堂笔记抱过来“请大家看一看这十几本笔记猜一猜可能是谁的。”他们猜的名字多是班级前20名中的结果验证只有一本没猜对。我分析:“是他们商量好买上档次的笔记吗?是老师要求他们这样做吗?本子的贵贱从某个角度来讲反映了这位同学学习数学的习惯反映了他对学习的态度也反映了他对自己命运的把握。有一句话:‘一件小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习惯一个人的习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态度一个人的态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中间过程省略的话就是习惯决定了一生的命运。这就是我们数学正在学的‘样本估计总体’思想在哲学上的升华。下面请大家估计一下“我们整个初三年级如果布置这项作业的话哪些同学会没有课堂笔记?”经过这一番话所有同学的头垂的更很了脸上都露出严肃的表情。他们显然能估计出哪些同学但没有一个人去回答。而我要的并非答案恰恰是他们惭愧的表情。这说明他们不仅在班级的范围认清了自己还站在全年级的角度把自己归了类;不仅是从学科的角度认识了不良习惯的危害还从人生命运上做了新选择。为了缓和一下气氛我又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你要是去参加同学的生日晚会别人都西装革履而你却穿着拖鞋、背心去这给同学留下什么印象?”大家又笑了。最后我把态度转变较慢的3位同学留下一个人发讲桌上的课堂笔记一个人发18张纸发完后回到我面前。我又开导他们:“沉甸甸的课堂笔记代表踏实、稳重最后收获的是硕果累累;而18张纸代表轻浮、草率最后收获的是——”在后来的检查中发现这18位同学都买了比较昂贵的笔记本有的还补回了以前作业。我想他们这不是有意选择了本子而是慎重地选择了人生的方向这也许是其他教育方法不能一次达到的。总之教学是艺术是无止境的要有意识地长期追求和探索。

第二篇:教学方法读书笔记

《有效教学方法》的读书笔记

《有效教学方法》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儿童研究评价家加里.鲍里奇所著的。书中

第一章 有效教师 主要讲了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1)清晰授课: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 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特殊习惯(2) 多样化教学: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问题,你可以 问许多不同类型的问题, 如果把它们与课时节奏和序列结合起来, 就可以产生出有意义的多 样化教学。因此教师需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

(3)任务导向:是指把 多少课堂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术性学科。 教师用于教授特定课题的时间越多, 学 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这一关键行为,致力于增加学生学习学 术性科目的时间, 它与教师的任务导向和内容覆盖面相关。 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为学生提供 最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 (5)确保学生成功率;确保学生成功率是指学生 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本书第二章 理解你的学生 从以下四个方面 1,为什么要注意个体差异? 2.普通智力对学习的影响 3.先前成就对学习的影响4.同辈群体对学习的影响 分析了如何理解学生这个问题 本书第三章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 人们经常不加区别地交替使用方针、目的和目标这几个词。它们的意义虽然有联系但 又有不同。 本章从 1, 教学目标的意图2,几种目标分类方法分别给以阐述 。从《有效教学方法》中我学习到学生都期望被赞美、钦佩和尊重。 ”因此教师欣赏的话语, 满意的点头,会意的微笑,亲热的手势,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快乐,都充分显示了你对学 生的尊重和理解。我们应该学会鼓励和激发学生。同时较好一堂课我们还要目标 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清晰授课、组织严密,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热 烈。另外一节课应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 是否得到发挥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教师在课上要边教边观察学生的反应, 根据学生的 反应调节自己的教学。其实教学是一门艺术, 是无止境的,教师要把课上得如同艺术创造的精品,实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有意识地长期追 求和探。读这本书的收获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叙述。

第三篇:有效教学方法读书笔记

有效教学方法读书笔记

第一章 有效教师

1.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1)清晰授课: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特殊习惯(2)多样化教学: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问题,你可以问许多不同类型的问题,如果把它们与课时节奏和序列结合起来,就可以产生出有意义的多样化教学。因此教师需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3)任务导向:是指把多少课堂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术性学科。教师用于教授特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这一关键行为,致力于增加学生学习学术性科目的时间,它与教师的任务导向和内容覆盖面相关。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为学生提供最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5)确保学生成功率;确保学生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的任务导向和学生投入率与学生成功率密切相关。中高水平成功率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成就,这是因为教师讲到了较多的处于学生当前理解水平的内容。

2.提问的艺术(1)内容问题:教师提出内容问题,让学生直接处理所教内容。比如教师提出问题,看学生能否回忆并理解特定材料等。问题的答案教师事先就知道。答案也直接在课堂上或书本上出现过,或同时在课堂和书本上出现过。这个问题不需要解释,也没有别的意义,即使有也很少。(2)过程问题:为了促进不同的心理操作,提问有不同的目的。教学目标包括解决问题、提供指导、激发好奇、鼓励创造性以及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判断的能力等,所有这些都应在提问策略中反映出来。为达到目标,内容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达到较高层次目标的一种手段。过程问题鼓励更多的思考和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活动,要求学习者使用个人的知识储备来积极建构自己的解释和意义而不是通过原样复述来达到理解。

第二章理解你的学生

教学不是由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每个课堂上都存在着大量的个体差异,要使教学适应个体差异,需要做出许多有关学习者的决定,它们不可能归纳为简单的公式或规则。这需要你成为反思型教师,也就是说,你要抽出时间来调整课时,使它适应学习者的各种要求、先前的履历和经验,然后再对课时加以分析和批判。

1,为什么要注意个体差异?

之所以要注意课堂上学习者是个体差异,有如下原因:

(1)通过认识个体差异,你可以帮助学习者利用他们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意义和理解。有了这些知识,你就能把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个体学习需要更好地协调起来。

(2)当你向学生提供有关成就和行为方面的建议,或者就此话题与他们的父母谈话时,你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你所描述的现象。如果你理解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你就能为父母、顾问以及别的教师提供一个视角:为什么有的学生没有学习,有的学生不学而得,有的学生不想学习等。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内容领域和个体差异,由于在这些方面调整教学策略,从而适应了学习者的优点,所以他们的成就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如,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培养性的气氛,可以大大提高高焦虑学生的成就;而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演,效率更高、节奏更快,可以提高低焦虑学生的成就。

适应性教学中一些最有希望的教学方法包括:(1)小组合作教学或全班教学(2)归纳式呈现或讲授式呈现(3)从规则到例子的顺序或从例子到规则的顺序(4)归纳式呈现或演绎式呈现(5)以教师为中心的呈现或以学生为中心的呈现(6)直接教学或间接教学(7)

从经验中找例子或从课本上找例子(8)小组语言教学或个别化的语言教学(9)个别回答或全班集体一起回答(10)不言语回答或言语回答(11)自我控制的教学或全组教学(12)程序化教学或传统教学。在这些教学方式或呈现方式中,任意一种方式,可能正好对于某种类型的学习者更加有效,但对其他类型的学生者则未必具有同样的效果。在你的教学范围内有许多研究文献和课程文本,其中列举了大量具体的内容领域,在这些领域中,特定的教学方法——与特定的学生特征相联系——提高了学生的成就。然而,常识和课堂经验将会向你暗示许多别的方法,你可以利用这些方法来变化教学,从而适应学生的个别需要。通过了解学生并掌握多种现成的教学方法,你可以使用适应性教学的任意两种方法调整教学,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2.普通智力对学习的影响

教师、父母和学习者对于智力有很多误解,其中最大的误解之一,就是认为智力是统一的整体。人们经常用一些相互对立的词语来表达这种观念,比如在提到不同的学习者时,会说他们缓慢——敏捷,聪明——迟钝等,这些用语指出学习者要么是敏捷的,要么是缓慢的,要么是聪明的,要么是迟钝的。但实际上,我们中的每个人,不管我们的智力如何,都会在某个方面此一时或彼一时,敏捷或缓慢,聪明或迟钝。在具有某种特点的个别任务上,你可能看起来比较缓慢,但在另一个要求不同能力的任务上,你又可能比较敏捷。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就会知道,智力水平取决于展现智力的环境和条件。

3.先前成就对学习的影响

斯腾伯格的智力概念与学习者的先前知识和技能密切相关——特别是具有的与任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与任务相关意味着,在进行后面的学习之前必须先教授这些事实、技能和理解等。只有掌握这些知识,后面的学习才能发生。这样一来,鉴别出先前成就,不仅对安排教学很重要,而且还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在一些情况下学习在一些学生身上没有发生。

4.同辈群体对学习的影响

在课堂上同辈群体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重要的,这时他们可以促进一些行为,提高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1)强调小组作业,其中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的同辈群体。在作业或合作性小组形成过程中,要确保小组成员代表着不同的背景和兴趣,这样就能在这个作业中汇集各种不同的技巧和才能。当不同类型的个体被安排在一起合作时,小组行为倾向于采取中间路线,从而杜绝极端的扰乱性的行为。(2)引导全班形式的集体讨论,告诉班级成员他们要想被社会认可必须做些什么,必须不做什么。还要告诉他们你期待他们做些什么,并举例说明他们可以期待别人做什么。(3)通过提高学生之间对彼此的吸引力来增强集体凝聚力。(4)在同辈指导下,安排那些年龄较大或较成熟的学生与年龄较小的学生进行互动,应为他们更有可能被其他学生尊为榜样。

第三章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

人们经常不加区别地交替使用方针、目的和目标这几个词。它们的意义虽然有联系但又有不同。

方针:表达价值观,给我们方向感。目的:确定将要学习的内容——鼓动和激发。目标:向学生传达需要获得哪些特定行为,展示这些行为需要哪些条件,以及这些行为须达到怎样的熟练水平。

1,

教学目标的意图

教学目标在实践上有两个意图。一是详细列出能实现教学目的的特定课堂策略,从而使教

学目的向课堂成就靠近。二是表达教学策略,表达的形式使你能够测量这些策略对学习者的影响程度。这两个用途的书面说明称为行为目标。

简单地说,编写行为目标有三个步骤:(1)界定出具有可观察结果的特定教学目的。(2)陈述规定发生预期学习的条件。(3)明确规定标准的水平——也就是能在教学中预期的行为数量,这些教学是在明确规定的条件下进行的。

编写行为目标的第一步是界定出可观察的学习结果。要使教学目标是行为的,它必须可观察和可测量,这样你就能确定行为到底有没有出现,是部分出现还是没有出现。确定可观察结果的关键在于选择描述语言。在行为目标中,必须以直接、具体和可观察的方式来表达学习结果,它的行为描述方式与流行报刊、电视甚至部分教科书都不同。

编写行为目标的第二步是确定学习将会在什么样的特定条件下发生。如果仅仅通过运用个别的材料、设备、工具或者其他的资料就能达到可观察的学习结果,那么就把这些条件陈述在目标中。

编写一项行为目标的第三步是陈述达到目标所需的表现水平。对结果和条件的明确规定揭示了观察行为所必须的程序。然而,光做到这点还不够,还漏掉了一个重要因素,即标准的水平。也就是说,该行为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才能认为已经达到了目标?教学目标标准的水平是指,使人满意地认为目标已经实现了的期待的成就水平或者熟练水平。人们制定标准的水平经常是为了确定一个基准点,考核是否达到了目标,但却没有认识到这一水平可能与后面的学习任务或教学环境并没有关系。为了避免这一点,要永远把标准的水平看成是可调整的,并且它还取决于你对学生能力水平的评价。

2,几种目标分类方法

布卢姆、恩格尔哈特、希尔、弗斯特和克拉斯沃尔根据认知复杂性设计了一种目标分类法.他们描述了认知复杂性的六个级别,从知识水平到评价水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知识:知识水平目标要求学习者记忆或者回忆一些信息,诸如事实、术语、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规则等。

理解:在理解这个水平上的目标要求某种程度的领会,期待学生能够变换表达形式,翻译或者才重述读到的年内容,以及在信息的各个部分之间发现联系或者关系,或者从信息中得到结论或发现就结果。

应用:在应用水平上不编写的目标,要求学生在不同于学习时的环境下,运用先前获得的信息。应用目标与理解目标的区别在于,它要求在一个不同的,而且经常是应用的

背景下呈现问题。这样,学生要解决问题,既不能依赖最初的学习内容,也不能依赖最初的学习环境。

分析:在分析水平上编写的目标要求学生界定出逻辑错误或者区分事实、意见、设想、假说和结论等。在分析水平上,期待学生找出思想之间的关系,比较并对比。

综合:综合水平的目标要求创造出一些独特的、原创性的东西。在综合水平上,期待学生以独特的方式解决某一不熟悉的问题,或者把各个部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独特而新颖的解决方法。

评价:综合水平上的目标要求学生对于具有特定目的的方法、想法、人或者产品的价值进行判断,并做出决定。在评价水平上,期待学生陈述判断的依据。

布卢姆、克拉斯沃尔和马西亚设计了另一种目标分类方法,这一分类方法描述了五种水平的情感行为,从接受水平到个性化行为水平。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个性化。

接受:接受水平的目标要求学生觉察或积极注意某些现象和刺激。这一水平期待学生去听或去注意。

反应:反应水平的目标要求学生注意某些刺激或者作出反应,从而遵从所给的期待。反应

目标期待学生在教师提出要求或者指导他做某事的时候,能够服从、参与或主动答复。 价值化:价值化水平的目标要求学生展示体现自己信念或态度的行为;在没有人强迫或者要求他遵从时,他就保持着这种信念或态度。

组织:组织水平的目标要求学生承担一套价值观。这一水平的情感领域包括:(1)解释为什么你认为某些事物有价值。(2)在自己认为有价值和无价值的事物中作出恰当地选择。这里期待学生把喜好和偏爱组织成一个价值体系,然后确定哪些喜好和偏爱是最重要的。 个性化:个性化水平的目标要求学生所展现的所有行为都应与他的价值观相一致。在这一水平上,学生不仅获得了所有前面的各个水平上的行为,而且还把他的价值观融成一个体系,体现出一个完整而遍布性的人生哲学,这一人生哲学不允许与性格不符的表达。对这一水平的行为的评估涉及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前后一致的人生哲学。

哈罗和摩尔设计了第三种目标分类的方法。这种分类的方法描述了五种水平的动作技能,从模仿水平到自动化水平。模仿、控制、精确、连接、自动化。

模仿:模仿水平的目标要求,先向学生展示可观察的动作,然后让学生当众模仿。这一水平的动作经常缺少神经肌肉的协调。这样,这种行为一般来说是粗糙而不完善的。

控制:控制水平的目标要求学生执行由口头指导所选择的行动,但不像前一水平那样借助于视觉上的榜样或直接的观察。这里期待学生通过阅读或者倾听指导来完成动作,尽管行为可能还很粗糙,缺少神经肌肉的协调。描述控制水平的学习结果的动词和模仿水平的相同,只不过它们是通过口头或书面指导来往成的。

精确:精确水平的目标要求学生执行动作时独立于视觉上的榜样或者书面的系列指导。在一水平上,学生要熟练地重现动作,使动作更加精确。

连接:连接水平的目标要求学生协调一系列相关动作,建立适宜的序列,精确地、有控制地执行动作,同时还要保证速度并把握时机。

自动化:自动化水平的目标要求学生高度熟练地执行所教技能或行为。在这一水平上,行为在执行时耗费的能量最少,并成为常规、自动化和自发。这里期待学生自然而不费力地、一次一次地重复动作。

第四章单元和课时计划

现在我们已经做好准备,可以考虑课时计划以及课时计划与上课过程所作决定的关系了。课时计划是一个系统过程,要决定学生应该学什么和怎样学。

1,作为决策者的教师(1)了解教学目的和目标:在备课之前,你必须决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这些决定对于发展有效地课时计划至关重要,因为它们为课时计划提供了结构,并且把课时计划与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结合起来。而单元和课时计划是在课堂和学校课程中实现这些价值观的工具。(2)人们调查发现教师制定计划时花在钻研学习者特征上的时间,比花在其他任何方面的时间都要多。针对学习者所作的安排,要有意识地注意他们在这些方面的特征,同时认识到传统课程的局限性。学生特殊的学习需要要求你选择那些与学习者的特征相匹配的内容、材料、目标和方法。(3)了解学科内容:计划的另一个方面,是了解你所教的学术性学科和年级水平。专家把学科内容呈现在教学材料、课文和课程指南中,教师则利用它们让学生学得更容易、更有条理、更便于记忆和以后的应用。(4)了解教学方法:①恰当的速度和节奏②呈现方式③班级安排④课堂管理。应该协调以上几个方面,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从而呈现个别课时目标。

2,决策的制定和经验。有效教师回忆他们每天在课堂里的经历,把它们作为制定课时计划时的又一个考虑内容。包含日常经验的课时安排能使你的教学丰富、灵活并且富有创造性。 3,制定单元和课时计划的决策。单元计划始于你对各个方面的理解,包括目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将要教授的内容。(1)目的:有关目的的决定通常包括选择①教授要为教学单元

或课时所准备的行为复杂性②期待学生达到的、并将会对之进行测验的水平。③学习者: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呈现若干差异,你要灵活地调整教学,从而适应学生的个别学习需要。④内容:有效教师必须针对部分行为目标和学习者选择内容,必须针对另一部分目标和学习者增加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以最合适是行为复杂水平投入学习。⑤组织:建立课时之间的关系,是制定计划时最重要的决策之一。课时之间的相互联系方式,甚至可以决定学习者能否在很大程度上达到较高水平的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也就决定了你的单元和课时计划反映思维课程的程度。

4,垂直的单元计划和水平的单元计划

垂直的单元计划是指在一个学科内发展单元的方法,在这个学科中,要教的内容是以等级式排列或者按照一定的步骤排列的,它的呈现顺序能够保证,所有后面课时所需要的与任务相关的知识,在前面的课时中都已经教过了。

水平的单元计划经常用于安排主题型单元,通过综合跨学科的知识体或内容领域,传达出一些关系、模式和抽象概念,把世界的不同方面以某种系统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水平的单元计划跨越已有的内容领域边界,引发学生解决问题、批判性思考、相互合作和独立思考,另外还要进行一些强调整体大于部分的活动。

第五章

直接教学策略

教学七件事(1,吸引注意2,告知学习者目标3,激发学生回忆前提学习内容4,呈现刺激材料5,引发期待行为6,提供反馈7,评估行为)构成了课时计划的骨干结构。

为什么一些教师比别的教师更有趣?教师使学生发生兴趣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他们运用了多样化的教学这一关键行为。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策略上灵活多样,而没经验的教师不知道运用替代性的策略。

教师所拥有的最大财富中,有一个是对多样教学策略的了解,另一个是在课时之间和课时之间灵活地变换这些策略。如果不能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引起学生是兴趣和注意,那么,其他任何关键行为,不管执行得多么好,都不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1,直接教学策略

直接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主要由教师提供信息。教师的作用是以尽可能直接的方式把事实、规则和动作传达给学生。通常采取讲演——朗诵的形式,附加解释和举例,并提供练习和反馈的机会。罗森夏因和史蒂文斯把这种类型的教学等同为有效的阐释。

1)在下列时候清晰呈现目标和要点

a,事先陈述呈现的目的或目标的时候

b,每次集中关注一个想法的时候

c,避免离题的时候

d,避免模棱两可的用语和发音的时候

(2)在下列时候按顺序呈现内容

a,以小步骤呈现材料的时候

b,为了让学习者在你给出一点之前掌握当前一点,组织和呈现材料的时候

c,给出清晰的、一步一步的指导的时候

d,当材料复杂,呈现概要的时候

(3)在下列时候要明确具体

a,示范技巧或程序的时候

b,对难点给出详细而反复解释的时候

c,为学生提供详细而多样的例子的时候

(4)在下列时候检查学生是理解情况

a,在进行下一点之前弄清学生对当前一点理解情况的时候

b,提问学生,检测他们对呈现内容的理解情况的时候

c,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要点的时候

d,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部分重教。

不管是解释,指出关系和举例,还是纠正错误,运用采用直接教学模式的策略都有许多优点。

2,什么时候适合进行直接教学

当你必须分割教科书和练习册上的材料,使它们细分和转化为更容易消化理解的形式,这个时候就适合运用直接教学。

直接教学策略的另一个适用情况是:你希望激起或者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经常错误地认为某一章节很枯燥,不值得努力,或者呈现的材料已经学过了,因此往往不能完成书本上的阅读和练习。你对呈现内容的积极参与能够改变这些误解,比如,你可以在枯燥的事实中混上一些补充性的信息,还可以展示它们在将来的学校作业或世界大事中的应用你还可以通过问题形式说明材料不但不容易,而且以前也没有掌握。你在呈现内容方面的直接参与提供了人的因素,这对于许多学生的学习都是必要的。

直接教学在一些方面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达到掌握内容的程度,以及过度学习那些对于后面的学习可能至关重要的基本事实、规则和动作序列。

3,有些时候直接教学策略是不合适的(1)呈现的复杂材料涉及一些高水平的目标,这些目标处于认知领域中的分析、综合和评价等水平。(2)呈现的内容必须经过长期的逐步的学习。

第六章间接教学策略

1,间接教学

从广义上来说,探询、解决问题,以及发现学习,每一个都是间接教学这个普遍概念的不同形式。间接教学就是一种教授和学习的方式,在这种方式里,(1)习得过程为探询,(2)结果是发现(3)习得的内容为一个问题。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有意义的学习的三个重要的条件:接受、有效性和活动。当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问题上,提供给他们一个所期待的场景或先行组织者时,接受和有效性条件相吻合。通过模型化询问的过程和熟练解决问题的技巧,教师达到了活动的条件。当学生发展了探询和问题解决这两方面的技能时,教师逐渐淡化帮助,让学生自己去承担越来越多的学习责任。

结构主义派支持这种教学和学习的方法。结构主义者所设计的课堂鼓励学生运用他们自己的经验,主动构建他们自己的意义,而不是让学生理解经教师组织后的知识。

结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来源于个体从他自己的观察中构建出的事实。当学生创造新规则和假设来解释他们当前所观察的事物时,学习就发生了。

2,直接教学法和间接教学法是比较直接教学法非常适合进行事实、规则、动作序列的传授。它提供六个教学活动:每日的复习和检查,呈现和组织新内容,指导学生练习,反馈和纠正,独立练习,每周和每月的复习。

间接教学法最适合于概念、模式和抽象理论的教学。它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提供七个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先行组织,概念化的归纳和演绎活动,正反例的运用,用问题来指导探

索和发现,利用学生的观点,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讨论。

每一种类型的使用都不能排除另一种类型。在很多情况下,同一课堂里这两种类型能有效地合作。在直接教学里,教学目标是迅速获得事实、规则和动作序列。通过讲演形式,把内容分成小而易掌握的单元,对之进行简要的解释、举例、操练和反馈。在教师严密的控制下,让学生进行指导性练习和独立性练习,确保学习紧张进行,并有者很高的成功率。凡未掌握的东西在每周和每月的复习中重新出现,并在需要的情况下重新讲授。

在间接教学法里,目标是让学生处于探询之中,最后以模式或理论的形式形成概念。这里教师为这堂课的复杂性准备了一个整体框架,为概念的拓展留下了空间。初期粗糙、不准确的回答,逐步通过归纳和演绎得到提炼,把普通理论集中到满意的水平。为完成这个目标,正例和反例被用来将本质属性同非本质属性区分开来。整个活动中,教师用问题指导学生发现普通性原理,评估他们自己的回答。当概念相对松散,只存在较低水平的一致性时,小组讨论将取代那种教师相对控制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成为一个调节者。

第四篇:《教师教学技能》读书笔记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教学的科学和艺术是建立在教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基础之上的。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广博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他的教学只能是照本宣科的生搬硬套;没有熟悉的教学技能,也就谈不上教学的技术,更不能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这是《教师教学技能》这本书中的一段话,它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教学”的重要性,作为教师就是要把自所学的只是传授给我们的学生,让自己的教学发扬光大,少说些漂亮的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

读了这本书后,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教学语言技能、教太变化技能、课堂教学设计这三方面,那么就让我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说说吧。

一、教学语言技能

教学语言技能师教师用正确的语言、语义,合乎语法逻辑结构的口头语言,对教材内容、问题等进行叙述、说明的行为方式。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水平,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在引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维,诗选教学目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所从事的是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崇高事业,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幼儿园的教师,我认为,我们的语言更是得做到通俗易懂这点,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语言发展正在逐渐提升,会说的句子是最基本的那些,不像小学生中学生那样,会说些生动的语句,用些漂亮的词,也能听懂反话等等,因此,平日里外面要慢慢地,看着孩子的眼睛讲话。举个例子,我们班有一个小男孩,对老师的话他都不理不睬,唯独有一句话听得最认真:你不听话我让妈妈不要来接你。谁都知道这是一句谎话,但他却听得很认真,比老师讲一百句好话都有效,或许幼儿园的孩子就是这样天真可爱吧。在教学中也是如此,要让幼儿听懂自己的话,就要用最简单的方法让他接受。

二、教态变化技能

所谓变化是变化对学生的不同刺激。教态变化的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激励作用、启发作用、强化作用,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身教反映在许多方面,而非语言教学行为单方面。教师的教态直接利用非语言佳绩呕血行为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启发幼儿对可她那个内容的理解,让他们更容易地接受新知识。

不管是身体的动作、面部的表情、眼神的交流、适宜的停顿还是声音的变化,每一项都牵绊着幼儿的注意力,可想而知,教态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胆怯的幼儿,他很想说却又不敢说,这时教师如果走过去,温柔地看着他,笑眯眯地鼓励他,我想他会越来越不怕生的。

三、课堂教学设计

现在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同于过去的教学设计,它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着眼于激发、促进续二声的学习,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要求教师有效地使用各种媒体,发挥教师各种教学技能的作用,帮助学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通过评价、反馈,强化学生的学习。

说到教学媒体像我们平时的教学已不再是单调的图片形式,而是结合声音、幻灯片及动画片等形式进行的课件,让幼儿在欢乐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

我认为,课堂教学设计中,教案的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好的教案能让这堂课有声有色的进行到最后,一个普通的教案,只能平淡地结束这堂课,如果是你,你会选择怎样的教案呢?在反复课堂教学中,教案在时刻变化,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的一个教案《呼噜噜》经过五次的教学,改变了五次教案,在不断磨练中,我想我的课堂教学设计业在不断地进步。

如果黑板是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师便是海上的水手。铃声响起那可,你用教鞭作浆,划动那船只般泊在港口的课本。课桌上,那难题堆放,犹如暗礁一样不列,你手指生动如一只飞翔的鸟,在讲台上挥一条优美弧度——船只飘过……天空飘下来一片云,犹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远。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这考验教师的就是不同的教学技能,即因材施教。多阅读这类书籍有助于我们的快乐成长,不是有句话这样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吗?让我们一起 伴随着书籍,快乐的成长吧。

第五篇:读书笔记——读《有效教学方法》有感

读书笔记——读《有效教学方法》有感

尚伟

《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作者[美]加里.d.鲍里奇著江苏教育出版社。该书共十三章,内容介绍如下:1.什么是有效的教师。2.怎样成为有效的教师,包括关注学生,关注教学目的和课时或单元计划,关注教学策略,关注学习方法,关注课堂管理。3.教师如何有效地评估学生。

读完这本书,我就想到了一句话,教学是一门艺术。我甚至觉得在“艺术”前还须加上“精雕细琢”,因为教师要想自己的教学行为成为有效的教学行为,须关注一切跟教学活动有关的东西,样样都不能忽略,否则,极有可能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作者阐述理论时还举了一些实例帮助理解,但所举例子都是低年级的例子,故对我的教学实践针对性不高,但也给了我一些启示。尤其是阅读到“提问策略”这一章节时,我根据作者阐述的理论,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行为,哪些是有效的教学行为,哪些是无效的行为,于是就写了下面一篇文章。

须教有疑

——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系列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组织内容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回应,然后教师再对这些回应作出反应。可见,课堂提问是多数教师在师生双边活动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之

一。但是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属于有效的问题。何为有效的问题呢?问题是用来激发学生进行思考以及根据你所组织的材料进行行动的工具。有效的问

题是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那么教学中如何让教师提出的问题成为有效的问题呢?

第一,提出的问题要有利学习对文本的深层理解。曾在《语文学习》中看到某教师设计的《祝福》简案上,有如下的问题:1、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鲁迅先生将她的死设置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那是什么日子?2、祥林嫂失去丈夫是否不幸?第一个问题只要看了文本的“地球人都知道”,第二个问题是一个正常人失去丈夫肯定不幸。这样的提问是简单的,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从而也就很难促进学生思考并深入研读文本。更重要的是所提的问题是学生在阅读文本中根本不会提出的问题,也是没必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无理问题﹑无效问题。教师只是为提问而提问,甚至连自己都不能肯定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要知道,问题是支持教授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工具。所以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大纲及文本的精彩之处。

有时我们还可以在学生对问题有了一个回答以后接着追问一个问题,用于澄清学生的回答,激发新信息或重新调整回答,使之朝更有效的方向扩展。这类探询性问题把以前的回答作为阶梯,引发更复杂的回答,并将理解提高到更高的层面,这就意味着把不完整的回答当做下一步更高层次的回答的一部分——而不是当做错误的回答,无形中促使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探究。对这类探询性问题可用如下的话设置:“你是否可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你的理由是什么?”“请你说具体些”等等。

第二、提出的问题既要有属于上位性问题也应有下位性问题。上位性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蕴涵着若干个下位性问题。要解决上位性问题必须先解决下位性问题,解决过程是学生深入钻研教学内容过程之一,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触发点,也是师生互动的触发点。学生深入钻研以后,再回到上位性问题,有助于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如某教师执教《祝福》时一上课就问:“一个人死了,总要有死因。死因不外乎三种:病死、自杀、他杀。祥林嫂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死了,她的死因是什么?”学生纷纷选了“他杀”。老师接着又问:“既然是他杀,凶手是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其实该问题就是围绕祥林嫂的悲剧是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所造成的悲剧而设置的。这也就是该堂课的上位性问题,其余的问题都是以它为中心,属下位性问题。因此,对一个文本的解读教师不需提出很多问题,只须创设若干个上位性问题,以较高起点和悬念激励学生思维作为师生互动的切入点。这样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就有了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三,问题提出的时机应遵循教学逻辑。什么是教学逻辑,通俗地说,就是老师的教学行为要有道理,要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如教育的基本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文学欣赏的基本规律等等。某教师执教《说“木叶”》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等课文中提到的诗句。学生虽赏析了诗句,但未能注意到“树、木、叶”这些意象在诗歌中的区别和它们对诗人的表情达意有何作用,原因就在于学生还未弄清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意图,就进行语句的推敲甚至质

疑性的解读,容易出现“盲人摸象”“一叶障目”的现象,很难收到预期效果。所以问题设置的顺序不能排除教学的基本规律,如先整体所局部、先感性后理性、先理解后评价等。尤其是对于理解或鉴赏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不能只接受我们所期望的答案,要让答案具有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和个性阅读的能力。但是有时候我们提出多元解读的问题时却未注意到遵循教学逻辑,结果适得其反。有次我在讲授李商隐的《锦瑟》时,首先把它定位为爱情诗讲授了一节课,最后问学生:“这首诗是多元解读的典型作品,除了解读为一首爱情诗外,你们还有哪些不同的解读呢?”结果是,学生要么回答不出,要么重复我所讲的爱情诗。这么好的发散性问题为什么变成了无效问题呢?原因是,有时我们教师总是喜欢先下一个结论或整节课都是一种定向阅读,把学生的思维空间堵死了,学生已在无形之中就接受了你的结论,就很难有多元解读了。因此,提出多元解读的问题一定要注意提出的时机。

当然,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我们提出问题时还须注意问题是否太复杂、模棱两可或者可作双重理解;注意后续问题应是前面问题的小小扩展,否则,一步跨得太大,看起来更像一个全新的问题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望而却步等等。